缩略图

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与预案设计

作者

曹力江

沙河市应急管理局 河北省 邢台市 054100

引言

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高温、严寒等)对铁矿安全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易引发透水、坍塌、设备故障等事故,威胁人员生命和企业资产安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频发态势,铁矿企业需构建科学、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预案设计,实现风险预警、资源调配、救援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以保障极端天气下的安全生产稳定。

1 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与预案设计研究意义

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与预案设计研究,对提升矿山行业风险防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深远价值。铁矿生产多处于地质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变的区域,暴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易引发井下透水、边坡失稳、设备故障及人员作业环境恶化等连锁风险,传统应急模式因缺乏动态适应性,常导致响应滞后、资源调配低效,加剧事故危害程度。开展针对性研究,可推动应急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控”转型,通过构建覆盖监测预警、分级响应、资源协同与恢复重建的全流程机制,实现风险识别精准化、决策科学化与行动高效化。预案设计的优化能强化企业应急预案与区域灾害防御体系的衔接,提升跨部门、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降低极端天气叠加生产系统脆弱性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

2 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的关键点

2.1 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的精准性构建

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的核心挑战在于灾害发生的突发性和连锁性。传统监测手段多依赖单一气象数据或固定阈值,难以捕捉天气系统与地质环境的动态耦合效应。需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网络,整合气象卫星、地面雷达、井下传感器及边坡位移监测设备,实现对降雨强度、风速风向、地质应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追踪。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灾害数据与天气模式的关联性,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可提升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性。针对暴雨引发的井下透水风险,需结合降水历时、地层渗透性及排水系统负荷能力,划分风险等级并触发差异化响应措施。

2.2 应急资源协同调配的灵活性优化

极端天气下,铁矿应急资源(如排水设备、抢险物资、医疗救援力量)的调配需兼顾效率与韧性。传统资源储备模式存在分布分散、类型单一 的问题 =二 需建立“区域联动+企业自储”的协同机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 的资源信息,形成动态资源地图。根据灾害类型和影响范围,制定分 动的设备类型、数量及运输路线。台风预警时,优先调配防风固定装置 时,重点配置大功率排水泵和沙袋。需设计资源调配的弹性规则,允许现场指挥官根据实际灾情动态调整优先级,避免因流程僵化延误救援。

2.3 应急处置流程的标准化与适应性平衡

极端天气灾害的复杂性要求应急处置流程既需标准化以减少决策失误,又需保留适应性以应对突发变数。标准化体现在制定分灾种、分场景的处置手册,明确各岗位在预警发布、人员撤离、设备关停、抢险救援等环节的具体职责和操作规范。井下透水事故需规定“五分钟内启动应急排水”“十分钟内完成人员清点”等硬性指标,确保行动统一性。适应性则需赋予现场指挥官临时决策权,允许根据灾情发展突破常规流程。若暴雨导致道路中断,可临时启用直升机投送救援物资;若边坡坍塌威胁次生灾害,可优先疏散非关键区域人员以集中力量保护核心设施。为平衡两者,需建立“预案库+案例库”双支撑体系,预案库提供基础行动框架,案例库收录历史灾害处置经验,供指挥官参考决策。

3 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预案设计注意事项

3.1 灾害场景覆盖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平衡

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预案设计需兼顾灾害类型的广泛性与具体场景的特殊性。铁矿生产系统涉及露天开采、井下作业、尾矿库管理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受极端天气影响的模式差异显著。暴雨可能引发露天矿边坡滑移,同时导致井下透水;高温则可能加剧井下通风系统负荷,诱发设备过热故障。预案需系统梳理各类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高温、严寒、雷电等)对不同生产单元的潜在影响,形成“灾害-环节-风险”三维映射表。在此基础上,针对高风险场景制定专项处置流程,如井下透水事故需明确排水设备启动时限、人员撤离路线及水位监测频率;露天矿滑坡需规定边坡位移预警阈值、爆破作业暂停条件及应急支护方案。避免因追求全面性而忽视关键场景的深度设计,确保预案既能覆盖常规灾害,又能精准应对复杂叠加风险,为应急处置提供清晰指引。

3.2 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嵌入与动态调整

极端天气灾害的跨域性特征决定了铁矿应急预案必须突破单一企业边界,构建政府、企业、社区及专业救援力量的协同网络。预案需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边界与联动规则,例如气象部门负责实时提供极端天气预警信息,矿山企业依据预警等级启动内部响应程序,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区域资源调配,医疗单位负责伤员救治,社区组织周边居民疏散。协同机制的设计需注重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气象数据、生产监控数据、救援资源分布等信息的实时互通,避免因信息孤岛导致决策滞后。预案应预留动态调整接口,允许根据灾害发展态势临时增补协同单位或调整任务优先级。若暴雨引发次生洪水威胁尾矿库安全,需快速纳入水利部门参与排洪方案制定。

3.3 预案更新与培训演练的常态化闭环管理

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要求铁矿应急预案保持动态适应性,避免因长期未更新而脱离实际风险。预案更新需建立“风险评估-预案修订-效果验证”的闭环机制,定期结合气候变化趋势、生产系统改造及历史灾害处置经验,对预案内容进行迭代优化。若企业新增地下开采区域, 需补充该区域的透水风险处置措施;若区域气候呈现暴雨频发特征,需提高排水系统冗余设计标准。预案修订后 多层级培训确保相关人员掌握更新内容,培训对象应覆盖管理层、技术骨干及一线作业人员,培训形式可结合理论授课、案例分析、VR 模拟等多元化手段,强化人员对预案的理解与记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极端天气条件下,铁矿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与预案设计需以“预防为主、快速处置”为核心,通过动态监测、分级响应、资源整合和实战演练,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未来,应结合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优化预警系统,强化跨部门协同与区域联动,推动应急管理向精准化、科学化转型,为铁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李吉民,任艺,韩亚民,等.程潮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崩矿步距优化数值模拟研究[J].现代矿业,2025,41(06):113-117.

[2] 聂基超, 孙士伟, 张金鸽. 铁矿矿山生 产中机电 设备的安 全管理研究 [J]. 中国金属通报,2025,(06):219-221.

[3]吕红锁.露天铁矿边坡变形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5,(06):132-134.

[4]李鑫.国有铁矿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矿工,2025,(04):20.

[5] 李诗雨, 李晓宾, 黄俊,等. 某铁矿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选择及开采方案研究[J]. 中国矿山工程,2025,54(02):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