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
周金华
卓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 湖北省恩施市 445000
引言:随着工程建设体量的扩大,传统的单一阶段造价控制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大型项目的复杂性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念由此产生,它强调对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直至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成本控制。它既关注造价自身,又强调多阶段联动,将技术支撑和管理机制创新有机结合。特别是大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合理应用有利于促进投资决策质量,控制风险和节约成本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1.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与核心理念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注重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用系统化思维来协调成本控制工作,打破了传统的分阶段造价管理,把控制范围延伸到从策划,设计,招采,建设到运行维护等整个过程。这一思想既注重对成本进行结果控制,又注重事前预测,过程监管与事后评估相结合。在管理的实际操作中,该方法深度整合了造价控制、技术、质量和进度等多个要素,旨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尤其对于大型项目,因资金投入多,参与人员多,工期跨度大,对其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能有效地预防预算偏离和成本失控的风险,由静态控制走向动态管理。这一思想对于管理机制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依靠组织协同,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撑等综合体系才能得以实现。
2. 基于 BIM 技术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策略
2.1 建立全生命周期造价控制框架,明确各阶段职责边
构建大型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控制体系明确、操作性强是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实现的根本。该框架并不是单纯依靠预算编制和结算审核来实现,而应该在项目实施前就进行干预,以横向部门协作和纵向阶段联动来构成系统性造价管理逻辑链。关键是要厘清各阶段管理边界和职责划分,开启项目策划,立项,设计,建设,交付至运维等成本管理流程。各参与方需要在明确责任的同时共同承担成本控制义务以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或者责任重叠。以实践为例,某市大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初期就建立了成本控制中心,对设计,采购和施工关键节点成本目标层级分解,保证了造价指标在实践中能够跟踪和监测。整个工程过程,各阶段关键决策均需要在造价框架内开展成本影响评估工作,构建工程变更-造价联动机制以消除超限设计、任意变更等因素造成的成本膨胀问题,为工程全局经济性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
2.2 强化前期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投资估算的科学性
强化前期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本质就是要在数据和模型的支持下对投资估算进行准确和可核查的支持。科学的投资估算一定要以详实资料和历史数据为依据,还需要引入各种评估模型交叉校验。例如,在某特大型工业园区项目中,业主单位借助历史项目数据库与地区材料价格曲线,采用成本指数法与类比分析法相结合,我们精确地计算了投资的最大限额,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估算--设计--执行”的三阶段成本对比体系。这种作法有效地减少了以往估计的随意性并给设计和采购之间提供了一个定量边界。前期要清晰投资回报率,资金分配策略和风险容忍度,后期要和动态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打通,从而建立起既有前瞻性又有落地性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技术路径,建设规模和经济可行性的动态平衡真正做到投资科学化和风险可控化。
2.3 引入BIM 与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动态成本监管
IM 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地打通设计,施工和成本控制之间的信息壁垒,从而对成本进全过程,实时化精准监管。BIM 既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快速精确地提取工程量,又可以结合施工进度模拟在成本和时间维度上联动分析。以某超高层建筑工程为例,建设方利用以 BIM 为核心的5D 成本管理系统对设计变更和预算调整进行实时捆绑,实现了成本预警的机制,在施工图纸的调整引发的预算变动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产生预警报告进行上报审查。另外,大数据手段还可以根据历史项目来分析物料,人工和设备的价格走势,预测未来的成本波动情况,协助决策层制定采购策略和资金调配方案。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项目团队对动态环境中预算的控制和对风险的及时处置,使造价管理由“滞后反映”走向“主动控制”,促进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
2.4 优化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机制,加强限额设计管理
限额设计既是一种成本控制的手段,也是一种设计理念和造价目标相整合的表现。实际工程中需要把工程总投资目标逐层分解到设计任务控制指标上,作为评价设计成果的重要依据。以某铁路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设计单位通过限额下的多方案比选,对其结构选型,材料替代和施工方法的优选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并最终选出了综合成本最优的方案。从执行路径来看,设计阶段成本控制需要植入多轮评审机制中,与预算编制和施工方案制定保持资料的一致性,以避免预算和设计相脱节。项目管理单位要组织开展设计联审和成本核查同步进行,以多专业协同保证设计成果兼顾功能满足和成本合理。限额设计本质上不是压缩设计水平而是指导约束下价值最大化。
2.5 建立多方协同平台与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管理效率
大型工程通常会涉及到很多单位和很多环节,管理层级繁杂且沟通成本较高。如若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和高效的协同机制,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和管理错位等问题。建设多方协同管理平台的核心是突破传统管理的数据壁垒,使项目各参与方能够在同一个体系中交换信息,协同任务和跟踪过程。以一个具体的高速铁路项目为背景,项目管理团队构建了一个基于云技术的数据交互平台,将设计团队、施工团队、监理单位和造价咨询机构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所有费用有关的数据都做到同步更新、每个阶段的结果都可追溯和可审核、大大提高透明度和响应效率。在平台运行机制方面,要厘清各参与方的权限边界、制定数据输入规范和流程响应时间、保障平台运行不降为形。同时协同机制是否有效也取决于各参与方的制度约束和绩效联动,以责任绑定和结果导向来促进各参与方协同意愿和响应速度。信息共享既是一种工具的运用,也是一种管理理念上的再造,只有真正实现信息流,业务流和责任流的融合,才能够全面提高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效率和执行力。
结束语:在大型项目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成功实施不仅增强了造价控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为整个行业设立了新的成本管理标准。今后,要不断推进数字化技术和造价管理深度融合、健全法规标准和协同机制、推进全过程管理模式向更多工程领域推广,以期达到项目投资效益最大化和高质量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乔慧.全过程工程造价在现 的重要作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9):67-69.
[2]李昕.探究建设工程 居业,2025,(04):169-171.
[3]李佳,李兆旭.工程造 投资北京,2025,(04):131-132.
[4]吕双平.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全过程 管 绩效评价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