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张峻滔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223900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本应相互促进——阅读为写作提供素材与范式,写作则通过“重构与表达”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整体提升”,这一要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高度契合:在读写互动中,学生既能积累语言,又能训练逻辑,还能感悟文本之美,最终理解文化内涵。
一、核心素养四大维度对读写结合的要求(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要求读写结合聚焦“语言形式”——通过阅读积累鲜活词汇、精彩句式(如《春》中的比喻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再在写作中模仿运用,实现语言从“理解”到“运用”的转化。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要求读写结合关注“逻辑结构”——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驳论逻辑)、叙事线索(如《孔乙己》的“小伙计视角”),再在写作中迁移这种思维方式,培养逻辑与创新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要求读写结合挖掘“表达之美”——品味文本的修辞艺术(如《安塞腰鼓》的排比气势)、意境营造(如《次北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再在写作中尝试创造美,如仿写排比句、描绘景物意境。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要求读写结合渗透“文化内涵”——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承载的文化(如《三峡》中的山水文化),再在写作中结合生活体验表达对文化的思考(如“家乡的山水记忆”),实现文化的内化与传承。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读写教学(一)读写目标割裂,缺乏素养整合
阅读课目标聚焦“内容理解”(如“概括《故乡》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写作课目标聚焦“技法训练”(如“学习景物描写”“写好议论文开头”),两者缺乏基于核心素养的整合设计。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时,仅让学生“背诵默写”“理解作者情感”,不引导他们关注“白描手法”(“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表达效果,更不设计“用白描写校园一景”的写作任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目标落空。
(二)读写关联表面,缺乏深度迁移
部分教师设计的“读写结合”仅停留在“主题关联”,未触及“表达技巧”的迁移。例如,读完《背影》后让学生写“我的父亲”,但不指导他们像朱自清那样“通过具体动作表现父爱”(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导致学生作文仍停留在“爸爸很爱我,他对我很好”的空泛表达,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未达成。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聚焦语言形式,从“积累”到“运
通过“读中摘—仿中用—改中优”的路径,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门道”。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
1.读中提取语言范式
任务1:圈画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细节(“蹒跚地走”“探身下去”“攀着”“缩”“微倾”);
任务2: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用一系列动作写出父亲的艰难,表现父爱”);
成果:建立“细节描写积累本”,记录“动词+情感”的表达范式。
2.仿中迁移语言技巧
任务:模仿《背影》的细节描写,写“家人的一个动作”(如“妈妈切菜”“爷爷浇花”);
要求:至少用3 个连续动词,写出动作的特点和隐含的情感;
示例:“奶奶剥橘子时,先用指甲在皮上划开一道缝,再用拇指一点点撑开,橘子汁溅到她手背上,她却笑着说‘你最爱吃的’。”
3.改中优化语言表达
自评:对照《背影》的范例,检查“动词是否准确”“是否能表现情感”;
互评:小组内交流,用“我觉得这个动词用得好,因为„„”“如果把‘拿’换成‘捧’,可能更能表现„„”提建议;
效果:学生从“知道要写细节”到“会用动词写细节”,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提升。
(二)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聚焦结构逻辑,从“分析”到“建构”
通过“读中理结构—仿中用结构—创中变结构”的路径,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以统编教材九年级册《怀疑与学问》为例:
1.读中梳理思维逻辑。
任务1: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提出论点(学则须疑)—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总结”;
任务2:分析“分论点如何支撑中心论点”(用“戴震质疑《大学章句》”等例子论
2.仿中运用思维结构。
任务:以“坚持”为中心论点,模仿《怀疑与学问》的结构写议论文片段要求:设计2 个分论点(如“坚持能克服困难”“坚持能积累经验”),并各举1 个支架:提供结构模板“中心论点:。首先,(分论点1)。例如 _。其次,(分论点2)。例如。总之,3.创中变化思维结构。
任务:尝试用“正反对比”结构改写片段(先写“不坚持的后果”,再写“坚持的好处”);
反思:比较“总分总”与“正反对比”结构的不同效果,思考“哪种结构更适合自己的论点”
效果:学生从“看不懂议论文结构”到“能模仿结构”再到“能选择结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教师:提升读写整合设计能力
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如《陋室铭》的“托物言志”可作为写作迁移点);
学习“分层设计”方法,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基础(模仿)、提升(变式)、拓展(创新)的读写任务;积累“读写结合案例库”,按“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分类整理,如“《白杨礼赞》—象征手法—写‘家乡的植物’”。
(二)资源:构建读写结合素材体系
教材资源:将课文按“表达技巧”重组(如“细节描写”单元包含《背影》《台阶》《我的母亲》),便于集中迁移;
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校园的四季”“家庭晚餐”),作为读写结合的写作素材,避免“无米下锅”;
数字资源:建立“优秀读写案例”共享文档,收录学生的“模仿佳作”(如“模仿《安塞腰鼓》写运动会”),供师生参考。
(三)评价:建立素养导向的读写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多元化:从“语言运用”(是否用了阅读学到的技巧)、“思维逻辑”(结构是否清晰)、“审美创造”表达是否生动)、“文化理解”(是否有文化思考)四个维度评价;
评价方式过程化:用“读写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进步,如“从只会摘抄到能模仿”“从结构混乱到逻辑清晰”;
评价主体互动化:学生自评(“我用了 技巧”)、互评(“他的 写得好,像《 》里的写法”)、教师评价(“这个比喻比上次更准确,进步在于 ”)相结合。
五、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本质是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镜子”,让写作成为“阅读的回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表达智慧,在写作中活化阅读所得,最终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