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作者

于晴

370321198711063322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质量对行业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呈现数量增长、规模扩张、技术升级的趋势,社会各界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统一规范、优化作业流程、明晰责任分工,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化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行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 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不断深化,我国在工程质量标准化领域持续完善顶层设计,陆续颁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 规文件,为行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筑牢制度根基。目前, 践,通过标准化管理手段在工程项目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程仍存在结构性差异,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推广深度与 对滞后,部分项目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也显现出规范协同性不足等情 作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

2 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2.1 制度体系构建

优化质量标准体系:可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技术革新成果,系统梳理现有质量标准,对其中存在的矛盾与重复部分进行整合优化。针对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安装、绿色建筑材料检测等新兴领域,建议探索建立专项质量标准。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标准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行业实践中的意见建议,通过持续修订完善,使质量标准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

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筑企业可参考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内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质量职责,内容涵盖质量目标管理、原材料进场把控、施工工序规范、质量验收流程、质量问题处置等环节。

2.2 实施执行体系构建

优化全员培训体系:建议将质量标准化培训作为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开展分层培训。培训内容可涵盖多方面,同时结合案例研讨、实操示范与能力测评,以增强培训实效。

完善施工过程管控:在建筑工程全流程管理中,可进一步强化质量标准的贯彻落实。施工准备阶段,注重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及原材料检验等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对关键工序及隐蔽工程加强现场监管,并做好施工记录与质量检验;竣工验收阶段,依据验收标准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推进信息化管理实践:可探索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借助平台实现质量标准的数字化管理、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以及质量数据的整合分析。例如,运用 BIM 技术对施工流程进行模拟推演,有助于预判潜在质量风险;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混凝土养护温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数据并上传平台,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质量信息。

2.3 监督考核体系构建

优化监督协同架构:建议形成企业自查自纠、监理单位专业把控、政府部门统筹监管的多层级质量管控网络。企业可组建专项质量督查团队,通过常态化巡查保障施工流程规范;监理单位宜依据行业标准,针对工程核心环节实施重点监理;政府相关部门可灵活运用随机抽检、专项排查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监管,依法依规处置各类不规范行为。

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可考虑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质量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项目质量管控成效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维度可涵盖标准落实情况、工程质量达标率、问题闭环处理进度等关键要素。同时,建议将评估结果与企业信用评级、管理人员绩效评定适度关联,对表现突出的项目及个人予以公开表彰,对存在不足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善意提醒与督促整改,以此营造良性质量管控氛围。

3 推进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为进一步推进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建议政府部门从多维度提供指导与扶持。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文件,系统阐述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具体规范;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为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普及工作提供必要支持。鼓励打造质量标准化示范项目,以优秀案例为标杆,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同时,完善建筑企业监管机制,对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滞后或执行效果欠佳的企业,通过沟通指导与督促整改等方式,助力其提升管理水平。

3.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在标准推广与落地环节,行业协会可构建"理论培训+实操演练+考核认证"的全链条培训体系,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发标准化课程,利用VR 技术模拟施工场景开展标准化操作培训。同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开展常态化宣贯,制作通俗易懂的标准解读短视频,扩大标准认知覆盖面。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行业协会需整合行业质量数据资源,打造智能化质量信息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实时发布质量动态、典型案例分析,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质量风险预警报告,针对季节性施工风险、材料价格波动等提供应对策略。此外,平台将设立专家在线答疑板块,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质量检测等一站式服务。

3.3 提高企业主体意识

建筑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质量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将其作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资源投入层面,需制定专项预算,不仅要购置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如高精度全站仪、超声波探伤仪等,还要搭建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实现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流程数据追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内部选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组建由注册质量工程师、一级建造师、BIM 技术专家构成的专业管理团队,并定期组织参与住建部主办的质量标准化培训课程,持续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在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上,企业应深化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联合开展“智能建造背景下的质量标准化管理”等课题研究,引入精益建造、数字孪生等前沿理念,共同开发适用于企业实际的质量管控模型。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优化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结束语

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对提升工程品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标准体系的完备性、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监督机制的健全性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对此,可尝试从多维度着手探索解决路径。随着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有序运行,有望对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形成更为规范的引导,进而推动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张仰江.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方法与应用[J].广东建材,2025(4):79-82.

[2] 宋宗林.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构件安装质量精益控制技术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2025(11):187-189.

[3]李静媛.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