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索

作者

赵航渊

鸡泽县第一中学 057350

引言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社会责任”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安全意识。高中生物学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生命观内涵,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而非简单“贴标签”,仍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实践难题。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融入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积极探寻教育切入点

生态文明教育致力于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中生物教材中涵盖诸多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学习材料,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些材料,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精准地把握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教学准备时期,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梳理出和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知识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制定清晰且融入生态理念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围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核心议题,引导学生从生态足迹的分析着手,开展项目式学习。比如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有关城市化、工业排放、农业集约化等不同人类活动类型的资料,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案例和数据,分析这些活动怎样凭借改变土地利用、水资源分配和物种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如人口增长、消费模式、政策导向等社会因素,从而不仅看到环境问题的表面现象,还可以理解其成因的复杂程度。随后鼓励学生挑选某一具体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校园周边的水体富营养化或社区垃圾处理问题,尝试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或倡议,并在班级中进行汇报交流。这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还让他们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切实感受到个人行为与生态后果之间的联系,激发其从自身做起、投身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

二、以情境为媒,激发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记忆层面,而是要借助创设和学生经验相关联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以及认知冲突,激发深层次的生态关怀与行动意愿。在高中生物学教学里,教师需要善于从生活现实以及学科内容中捕捉情境素材,把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转化成学生可感知、思考并且参与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以及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中,逐渐建立起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与守护之责。

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教师可从“水”这个最为平常但却非常关键的无机物入手,构建贯穿课堂的生态情境。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呈现一组对比非常鲜明的影像资料:一边是充满生机的绿洲或者正常代谢的细胞动画,着重强调水作为良好溶剂和运输介质支撑着所有生化反应;另一边则展示干涸的土地、枯萎的作物或者某地因污染而导致饮用水危机的新闻报道,形成强烈的视觉与认知反差。在此情境锚定之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与功能,怎样与宏观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的稀缺与污染问题产生关联?学生通过分析自由水与结合水的作用,能够理解细胞水平的生理机制,更可进一步探讨——当外部水资源因为人类活动而短缺或污染时,是不是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生命的正常存续?进而,对于无机盐内容的讲授,也可跳出单纯记忆功能的层面,通过设问“为什么某些地区土壤盐碱化会导致作物死亡?”或者“重金属污染为何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离子平衡、渗透压调节等细胞原理出发,推理出环境污染对生命活动的致命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结论,而是主动运用细胞学的知识工具,去解读、评判并尝试回应真实的生态困境,其生态责任感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萌发与巩固。

三、结束语

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不能仅依靠教材内容的解读,更需要通过丰富教育资源和真实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知。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生态责任感的重要阵地,需在课堂上持续创新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化资源支持,促使学生把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态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其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未来教师还需在实践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深入探索,通过生态调查、环保行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崔东,武硕,李高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误区[J].中学生物教学 , 2024(1):37-39.

[2] 冯晨 , 葛晓甜 , 刘莉莉 , 等 .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 , 2024(1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