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实施与成效研究
沙新秀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民族小学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
1. 构建可视化教学框架,搭建思维跃迁阶梯
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知识传递方式与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匹配导致教学效能不足。构建思维可视化框架成为突破该困境的可行路径。概念建立初期运用实体材料具有关键价值,分数教学中采用 " 圆形蛋糕模型 " 切割操作,使学生通过触觉与视觉的协同作用理解" 平均分 "的本质属性。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具象转化,为抽象数学符号的意义建构提供了认知锚点。知识深化阶段需要促进思维外显化," 鸡兔同笼" 问题的教学案例表明,引导学生绘制腿数对比图示能有效解构文字描述的复杂性。当学生用线段差异呈现动物数量变化时,腿数增减的数学规律随之显现,这种 " 图形思考 " 模式显著降低了信息处理负荷。迁移应用环节的设计应当突破机械练习的限制," 设计校园花坛 " 的开放性任务要求学习者整合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实际测量与方案迭代,学生逐步体验到矩形面积公式向平行四边形推导过程中的转化逻辑。
2. 设计动态化思维工具,激活学生认知潜能
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实施常面临静态教具的局限。这些工具虽能提供初步视觉参照,其固有的非互动特性却易阻碍思维的深入发展。引入可操作、可变化的动态化思维工具,则能显著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使知识建构过程更具活力。观察“时钟认识”教学,传统钟面模型仅能呈现固定时刻,学生难以直观把握时间的流动与进制关系。若采用动态电子钟模型,情况则不同。学生亲自用手指拨动指针,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真实联动过程。这种直接的操作体验,远胜于被动观看教师演示,促使学生在动态变化中深刻内化时、分、秒的换算逻辑,认知印记更为牢固。空间观念培养方面,磁性几何片的价值凸显。学生动手拼搭三角形、四边形片构成立体形态,在反复拆解组合的动作中,“面动成体”的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尝试两个三角形拼出三棱柱时,学生自然产生疑问:“如何调整角度确保侧面垂直?”这种源自探索过程的自发思考,不仅深化了对几何体特征的认知,更在无形中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尤为关键的是,工具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学生对“制作完美成品”的焦虑,注意力得以聚焦于思维活动的本身。数字化工具如“几何画板”软件,为思维可视化开辟了超越物理限制的新维度。学生拖动图形顶点,角度数值实时变化并被记录,动态曲线随之生成。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无论三角形形状如何被拖动改变——锐角、直角或钝角学生都能在屏幕上清晰看到三个内角的度数持续变化,但它们的和始终稳定地显示为180 度。
3. 创设情境化互动场景,促进思维深度碰撞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化互动设计的实践表明,思维可视化能有效激活认知冲突。以“小数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构建模拟交易场景:教室货架陈列标注“3.5 元”“2.75 元”标签的商品,学生分组进行收银员与顾客角色体验。实际找零操作中,有参与者提出“商品定价为何不采用整数”的疑问,该问题自然引发适用场景的集体探讨,使抽象符号转化为具象生活工具。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实施的“天气预报员”项目中,学生需记录七日天气数据并用象形图、条形图呈现分析结果。某小组依据“连续三天晴天”得出“明日必然放晴”的结论时,立即遭遇其他成员关于“气象变化多因素性”的反驳,此类数据驱动的争论迫使学习者审视样本代表性与变量交互作用。角色任务的真实代入显著提升思维参与度。“植树问题”的探究过程则突显可视化模型的价值。当学生用彩色小棒标记“间隔数”和“棵数”模拟种植方案时,某组揭示“两端栽种情境下棵数等于间隔数加一”的规律后,同伴随即延伸出“仅种单端或两端空缺”的变式追问。这种基于具象操作的迭代质疑推动特殊案例向普遍规律的转化。教师随后引入线段图整合三种情形,零散认知由此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课,让隐性的思考显性呈现。教师搭建系统框架,帮助儿童从形象思维稳步过渡到逻辑思维。动态工具的使用促进学生动手操作与主动探究,有效促进了思维发展。情境化的互动设计,使得知识形成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这种教学实践,提升了课堂互动的质量,是支撑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力 . 小学数学“联结课堂”学科育人的四个维度 [J]. 教学与管理 , 2025, (23): 42-45.
[2] 李碧霞 .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5, 41 (08): 53-57.
[3] 王灵斌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4): 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