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式教学的高中地理课堂优化研究
李成武
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 434100
引言
数字技术赋能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向深度交互演进,虚拟现实地形漫游、实时气象数据可视化及在线协作地图编辑等工具,将抽象地理原理转化为可操作认知对象。学生在跨尺度空间推演中建立系统性思维,通过多源地理信息比对形成批判性区域认知。这种技术驱动的互动范式,显著强化了地理课堂的情境真实性与认知参与度。
一、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一)技术工具使用失当削弱学科本质认知
部分课堂过度依赖数字互动工具,将地理探究简化为技术操作流程。虚拟地球仪漫游替代实地地貌观察,GIS 图层叠加练习取代真实区域问题分析,导致学生对空间尺度的感知能力弱化。互动环节停留于软件功能演示层面,未能有效衔接自然地理过程与人文地理规律的核心知识架构。这种技术主导的教学形式分散学生对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度思考,使认知活动偏离人地关系研究的学科本质目标。
(二)形式化互动设计降低思维训练效能
部分教师将互动等同于课堂活跃度,设计碎片化问答与浅层小组讨论。例如在气候类型教学中,以快速抢答代替气候因子推演过程;在城市化议题中,用简单立场表态取代数据论证训练。此类设计使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流于表面,学生未经历完整的“现象观察 - 矛盾发现 -证据收集 - 结论构建”认知链条。互动形式与高阶思维目标脱节,削弱了地理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基础。
(三)教师专业储备不足制约互动深度
部分教育者缺乏互动教学的系统方法论训练,难以驾驭开放型地理议题的课堂生成。面对学生提出的非预期性问题,常采用话题转移或简化处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讨论中,因跨学科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引导学生建立经济、生态、社会的多维度分析框架。专业能力短板导致互动停留于事实性知识层面,阻碍地理辩证思维的深化发展。
(四)评价体系滞后影响互动质量反馈
现有课堂评价多聚焦互动形式完成度,忽视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监测。小组协作仅考核任务分工效率,未建立空间表达能力、地图解析准确度的专项评价量表;数字平台操作记录被简单等同于空间技术应用能力,缺乏对地理信息分析逻辑的过程性评估。这种评价缺失使师生难以精准诊断互动中的认知盲区,弱化了教学优化的实证支持基础。
二、基于互动式教学的高中地理课堂优化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结构化任务设计激发集体智慧。采用异质分组原则平衡成员认知风格差异,设置资料分析员、地图解读者、结论整合者等角色实现责任轮换。教师提供阶梯式任务单引导学生完成现象观察、规律归纳、问题解决三阶思维跃迁。关键环节插入组间互评量表促进元认知反思,最后通过成果可视化展示深化地理表述能力。该模式需建立明确的协作规则与认知冲突调解机制,确保地理核心概念在思辨中内化。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教学中,围绕城市土地利用调查设计合作任务。第一组分析商业区分布与交通干线关联性,第二组对比工业区不同时期迁移轨迹,第三组探究住宅区扩展的生态影响。各组使用卫星影像与人口热力图完成空间分析,经三轮组间质疑答辩后,共同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型。学生通过角色轮换掌握区位因子分析方法,形成人地协调的系统认知。
(二)多媒体互动资源运用
多媒体资源需与教学目标深度耦合构建认知支架。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叠加功能用于呈现自然要素空间关联,三维地形模型动态演示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实时气象云图追踪系统训练大气运动推理能力。资源设计遵循认知负荷理论,通过信息分层呈现与动态标注引导关键特征识别,避免视觉干扰。教师需预设资源操作路径图,将技术工具转化为地理思维培养载体。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运用数字地球平台开展圈层互动探究。学生拖拽温度传感器剖面图观察大气垂直分层,叠加地震波速突变点定位莫霍界面,旋转立体模型分析岩石圈板块边界类型。通过调节光照角度演示昼夜半球电离层变化,结合火山喷发动画验证内外力作用能量传递路径,实现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具象化。
(三)地理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应蕴含地理矛盾激发探究动机。选择现实地域发展困境如水资源争夺、冻土区工程建设等案例,提炼空间冲突、时间演变、尺度转换三类核心问题链。通过矛盾事件导入制造认知失衡,利用决策模拟平台设置约束条件,引导学生收集多源证据构建解释模型。情境需保留适度的不确定性,为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发展提供实践场域。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产业转移》教学中,创设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困境情境。提供 2005-2020 年劳动力成本曲线、用地饱和度热力图、RCEP 关税政策文本等矛盾素材,学生扮演政策顾问团队。任务要求论证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必要性,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区选址,并预判对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级联效应,在解决现实冲突中掌握产业布局原理。
(四)角色扮演活动开展
角色扮演需建立科学的立场分配与话语规则。根据地理议题设计政府、企业、居民、环保组织等多元主体,编制角色任务卡明确知识应用指向。设置两轮立场陈述与自由辩论环节,要求参与者依据地理数据支撑观点,最后通过共识协商机制达成可持续发展方案。活动后需进行角色剥离反思,强化学科本质理解。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学中,开展西北生态治理听证会。学生分饰农牧民、水利局长、生态学家、能源企业代表四类角色。农牧民出示草场退化对比图主张禁牧补偿,企业代表用光伏治沙案例论证产业替代可行性,生态学家展示土壤含水率数据建议节水灌溉。经质询辩论后共同制定乔灌草结合的立体防治方案,深化区域协调发展认知。
结束语
互动式地理课堂的本质是认知主体与地理环境的深度对话,其通过结构化活动设计搭建知识迁移桥梁,使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素养目标转化为可观测的学习行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虚实融合场景下的教学策略创新,深化跨学科主题的互动效能评价,为学生适应复杂地球环境提供终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雨菲 . 基于互动式教学的高中地理课堂优化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2):73-75.
[2] 高飞 . 高中地理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5,(08):86-88.
[3] 刘静. 基于互动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研究[J]. 高考,2024,(1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