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图形认知教学实践

作者

和一珍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白沙完小 674100

一、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方面,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认知是重要内容板块,其教学过程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关。当前教育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教学实践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图形认知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抽象思维的关键载体,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成为一线教师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图形认知教学中,存在诸多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的问题。其一,教学多以教师讲解图形特征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观察与抽象的过程,难以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其二,课堂活动设计单一,多围绕简单图形识别与画图展开,未搭建逻辑推理的训练场景,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推理思维;其三,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薄弱,缺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图形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环节,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缺失;其四,过度依赖教材中的静态图形,未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动态演示,限制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其五,对图形相关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不足,学生难以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深化对图形的认知,数据分析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三、实施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图形认知教学,需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素养培养目标,从教学流程的关键环节入手,设计连贯且具操作性的教学步骤。通过分环节落实抽象、推理、建模等素养培养,让图形认知学习成为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以下为具体实施策略。

(一)搭建观察情境,引导自主抽象图形本质

教学中,先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观察素材,如校园中的建筑、教室中的桌椅、家中的生活用品等,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场景中的图形元素。接着提出分层观察任务:先让学生找出场景中的图形,用语言描述图形的外观;再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图形的异同,如“桌面与黑板面的形状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去除图形的非本质特征(如颜色、大小、材质),提炼出图形的核心属性,如“无论桌面大小如何,它的边都是直的,有四个角”。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及时纠正学生描述中的偏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图形本质,逐步完成从具体事物到图形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观察与思考中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同时,在学生抽象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典型表述,作为后续教学调整的依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抽象思考中,避免部分学生因被动跟随而无法真正理解图形本质。

(二)设计递进任务,推动逐步深化逻辑推理

以学生已抽象出的图形概念为基础,设计递进式的推理任务链。首先,给出基础推理任务,如“已知长方形有四个直角,现在有一个图形有四个直角,它一定是长方形吗?请举例说明”,让学生结合已学图形知识进行判断与论证;其次,增加推理难度,提出关联任务,如“将长方形的一条边逐渐缩短,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图形的哪些特征保持不变,哪些特征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通过假设、验证展开推理;最后,设置开放性推理任务,如“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请说明拼组的依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考中,梳理推理逻辑。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完成每个推理任务后,清晰表达推理过程,如“因为我发现……所以我认为……”,教师针对学生的推理思路进行点评,指出逻辑漏洞并引导修正。通过任务难度的逐步提升,让学生在连贯的推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落实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推理速度与准确性,对推理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推理训练的有效性。

(三)链接生活问题,指导构建图形数学模型

从生活中选取与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学校要给教室的窗户装玻璃,需要计算玻璃的大小,该如何测量与计算?”,将其转化为教学任务。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核心需求——计算玻璃大小即计算图形面积,明确问题与图形知识的关联;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决问题需经历的步骤:先确定窗户的图形形状(如长方形),再测量图形的关键数据(长与宽),最后运用相应的面积公式计算;接着,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验证步骤的可行性,如“测量窗户的长时,如何避免测量误差?”“如果窗户形状不是标准的长方形,该如何调整计算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将解决该问题的步骤总结为“分析问题—确定图形—测量数据—运用公式”的模型框架,并尝试用该框架解决其他生活图形问题,如计算课桌面的面积、书本封面的面积等。

(四)运用多元教具,助力拓展直观想象空间

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多元工具,搭建直观的教学场景。首先,借助实物教具开展操作活动,如让学生用小棒搭建不同的平面图形,通过增减小棒数量、改变小棒摆放角度,观察图形的变化,感知图形的构成;其次,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如展示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圆柱展开为长方形与圆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图形的变换规律;最后,引入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自主操作:拖动图形的顶点改变图形形状,观察图形边长、角度、面积等数据的变化,或绘制复杂的组合图形并拆分,分析组合图形的构成。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想象—操作—验证”的环节: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想象图形的样子,如“想象一个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教具或软件操作验证自己的想象;最后,组织学生分享想象与验证的差异,进一步完善空间认知。

(五)挖掘图形数据,组织开展数据分析活动

在图形认知教学中,挖掘图形的相关数据,设计数据分析任务。首先,围绕具体图形收集数据,如让学生测量班级同学画出的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记录成数据表格;其次,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如按周长大小对长方形数据进行分类,或计算同一种图形不同数据的平均值;接着,组织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如“观察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与面积有什么关系?”“不同同学测量同一个图形的数据存在差异,原因可能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尝试用结论解决问题,如“如果要在周长固定的情况下,画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该如何确定长和宽?”。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图形认知教学,需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从观察抽象、逻辑推理、建模应用、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环节入手,设计连贯且具操作性的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图形认知,更能为其后续数学学习与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教学中,还需持续探索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创新,让核心素养真正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推动学生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4(1):25-29.

[2] 王建国。小学数学图形认知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J]. 数学教学通讯,2024(3):41-44.

[3] 张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实践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2024(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