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电力接入对电网规划的管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陈新龙

中电建电力运维管理有限公司

1 新能源电力接入对电网规划的管理挑战

1.1 电源特性差异带来的规划难题

新能源电力如太阳能、风能等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与传统的火电、水电等电源特性差异巨大。传统电源出力相对稳定,可根据电网负荷需求较为精准地进行调度。而新能源电力的发电情况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例如太阳能发电依赖光照强度,只有在白天且光照充足时才能有效发电;风能发电则取决于风速和风向,风速不稳定会导致发电功率大幅波动。这就使得在进行电网规划时,难以准确预测新能源电力的出力情况,给电源与负荷的匹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规划人员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合理安排新能源电源与其他电源的比例和接入方式,以保障电网的稳定供电。

1.2 电网适应性不足引发的管理困境

现有的电网系统在规划和建设时,主要是基于传统电源的特性进行设计的。新能源电力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分布较为分散,大量分布式新能源电源接入配电网,会改变配电网的潮流分布和电压分布。原本单向的潮流可能变为双向潮流,导致电压波动和电能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力的快速发展使得电网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现有的电网调度和控制技术可能无法满足对新能源电源的有效管理。例如,在新能源发电功率突然变化时,电网可能无法及时做出响应,从而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需要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其对新能源电力的接纳能力和适应性,同时改进电网的调度和控制策略。

1.3 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发展阻碍

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后,涉及到电力市场的多个环节。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无法充分体现新能源电力的价值和成本。在电价机制方面,新能源电力的成本相对较高,但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然而,现有的电价体系未能合理反映这些因素,导致新能源电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也存在不足,新能源电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使得其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时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在现货市场中,新能源发电企业难以准确预测发电功率,从而无法合理参与竞价交易。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电力市场机制,完善电价体系和交易机制,促进新能源电力的健康发展。

2 新能源电力接入对电网规划管理挑战的应对策略

2.1 优化电源规划方案

针对新能源电源特性差异带来的规划难题,需要从多方面对电源规划方案进行优化。首先,借助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提高对新能源电力出力的预测精度。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和数据库,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光照强度、风速等自然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测,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新能源发电的功率变化情况。例如,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气象站数据,能够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预测出光照强度和时长,为电网规划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其次,采用多元化的电源组合方式,实现不同类型电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在规划电网时,合理搭配新能源电源与传统电源的比例,充分发挥传统电源出力稳定的特点,弥补新能源电力间歇性和波动性的不足。例如,在新能源发电功率较低的时段,增加火电或水电的发电量,以保障电网的稳定供电。同时,积极发展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将新能源发电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发电不足时释放,进一步提高电源与负荷的匹配度。

2.2 加强电网升级改造

为解决当前电网系统适应性不足所引发的各类管理困境和技术挑战,必须采取系统性措施加强对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在配电网智能化改造方面,需要重点提升其对分布式新能源电源的接纳能力和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应在配电网关键节点大规模部署智能电表、分布式电源监测装置等先进设备,构建完善的实时监测网络,实现对配电网潮流分布、电压变化等关键参数的精准采集和动态监控。通过建立智能化的配电管理系统,可以对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实施精细化控制,包括功率输出调节、无功补偿等。这种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不仅能有效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带来的双向潮流问题,还能显著改善电压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技术保障。在电网调度控制技术提升方面,需要重点引入新一代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智能能量管理平台。这些系统应具备对新能源发电出力特性的深度感知能力,实现分钟级甚至秒级的实时监测和精确调度。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电网运行状态的智能分析模型,对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进行精准预测,并基于优化算法提前制定最优调度策略。例如,当遇到极端天气导致风速骤增时,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快速识别风力发电功率的突变趋势,在毫秒级时间内自动调整火电、水电等其他电源的发电计划,通过多能互补协调控制确保电网功率动态平衡,避免频率越限等安全问题。

2.3 完善电力市场机制

为有效破解当前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发展瓶颈问题,必须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电价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新能源电价补贴机制,全面统筹考量新能源电力的生产成本与社会效益。要依据新能源发电类型、成本构成及区域分布等客观因素,科学制定差异化电价补贴标准,切实保障新能源发电企业获得合理经营收益。与此同时,要稳妥有序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市场在电价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确保新能源电力价格真实体现其实际价值。在交易机制建设方面,要着力创新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切实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具体而言,要深入开展新能源电力的双边协商交易、集中竞价交易和现货交易等多元化交易方式,为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交易选择空间。同时,要建立健全新能源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体系,积极引导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调频、调压等辅助服务,有效提升其在电力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和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市场交易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为新能源电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结语

新能源电力接入给电网规划带来了诸多管理挑战,包括电源特性差异、电网适应性不足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方面。但通过采取优化电源规划方案、加强电网升级改造和完善电力市场机制等应对策略,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新能源电力与电网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的电网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持续关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策略,以适应新能源电力大规模接入的需求,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新能源电力接入对电网规划的管理挑战与应对策略[J].农电管理,2025,(05):45-46.

[2]杨金林,吴万军,冯旭,柴绍博.新能源电力接入对电网规划的影响思考[J].电工技术,2024,(S1):450-452.

[3]陈搏威,江浩,郭静峰.新能源电力接入对电网规划的影响分析[J].电子技术,2024,53(06):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