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证研究

作者

吕飞叶

冷水江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娄底市 422900

一、引言

在“ 教育数字化转型” 的政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的关键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 要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强调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辅助工具,更应成为重构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 文本解读抽象化” “ 学生参与被动化” 等现实困境:如讲解《赤壁赋》时,学生难以通过文字直观感知“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的意境;写作教学中,教师难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精准指导。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情境创设、资源整合、互动反馈等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但现有实践中,“ 融合表层化” 现象普遍存在——多数研究仍停留在“ 技术应用效果描述” 层面,缺乏对融合路径的实证验证。因此,通过实验手段探究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方式与实际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现状剖析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在高中语文课堂有所应用,像多媒体课件展示、借助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等。然而,融合过程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仅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地将板书转化为 PPT 展示;另外,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完善,也导致教师获取优质适配的语文教学资源存在困难。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选择某高中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 48人,对照班 48 人。实验班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融入信息技术,如运用在线学习平台布置任务、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课文场景等,对照班则维持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周期为一个学期。

(二)研究过程

在实验过程里,实验班教师在教授古诗词单元时,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诗歌创作背景与诗人所处的情境;写作教学环节,借助智能批改系统为学生作文提供批改意见和提升建议。对照班按照常规的讲解、分析以及写作训练方式推进教学。

(三)研究结果

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级开展同样的语文知识测试。实验班平均成绩是 88.3 分,对照班平均成绩为 81.6 分,实验班在阅读理解、写作等主观性题目上的得分显著更优。此外,通过对实验班的问卷调查发现, 92% 的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有趣, 78% 的学生表明自身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拓展学习的能力有所增强。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构建“ 分层培训 + 校本教研” 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

学校需分“ 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 开展培训:基础层聚焦“ PPT 优化、在线平台操作” 等实用技能,适合教龄 5 年以上的教师;进阶层围绕“ 智能测评系统使用、微课制作” 等,针对青年教师;创新层则探索“ VR 教学设计、跨学科资源整合” ,由骨干教师参与。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 技术融合课例研讨” ,如每周集体备课中设置“ 技术应用研讨环节” ,共同设计《琵琶行》的“ 音频 + 动画” 教学方案,解决“ 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听觉想象难题。

(二)打造“ 教材同步 + 动态更新” 的信息化资源库

学校可联合语文教师、技术人员、教研员组建资源开发团队,按教材单元搭建“ 三维资源框架” :基础资源即与课文配套的课件、音频、背景资料,如《论语》的“ 孔子周游列国地图动态版” ;拓展资源包含延伸阅读材料(如《乡土中国》的“ 乡村变迁纪录片片段” )与对比阅读文本(如《百合花》与《哦,香雪》的女性形象分析微课);互动资源涵盖习题测评、情境任务,如“ 为《赤壁赋》设计微信朋友圈文案” 的写作互动题。同时,资源库需每学期根据教学反馈更新 30% 内容,以确保与学生需求同步。

(三)建立“ 引导-规范-赋能” 的学生使用机制

教师需在教学中渗透“ 数字素养” 培养:使用引导方面,可在“ 整本书阅读” 中教学生用“ 思维导图工具” 梳理《乡土中国》的概念体系,用“ 在线笔记软件” 标注阅读疑问;规范管理方面,需明确课堂技术使用规则,如“ VR 设备仅在场景感知环节使用,时长不超过 10 分钟” ,避免技术滥用;能力赋能方面,可开展“ 信息筛选” 专题课,教学生通过“ 关键词限定” “ 权威网站识别” (如“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获取优质资源,例如查找“ 宋词格律” 资料时,优先选择高校文学院官网发布的内容。

五、结论

本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可通过“ 情境创设、个性化反馈、协作探究” 等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文核心能力——实验班在主观题上的得分优势,印证了技术对“ 文本解读、逻辑表达” 等高阶思维的促进作用。但融合过程中需警惕“ 技术至上”的误区,避免因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语文教学的“ 人文性” 本质。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技术 + 语文” 的创新模式,如利用 AI 生成“ 个性化阅读推荐” (根据学生阅读偏好推送《边城》相关散文)、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开展“ 古代文化场景模拟” (如“ 模拟科举考试” 体验活动)。唯有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 语文素养培养” 的核心目标,才能实现教学融合的“ 内涵式发展”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王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5):56-62.

[3] 张建杰,李敏. 基于“ 互联网 + 教育” 的高中语文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23(3):112-118.

[4] 陈向明.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学习共同体构建——以“ 整本书阅读” 教学为例[J]. 基础教育参考,2023(12):34-37.

[5] 刘晓东. 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