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思路构建

作者

朱杰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 222000

前言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院校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需结合时代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和体系的优化改革,借助AI 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针对性,使其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成长为全能型的优秀人才,从而在毕业后快速适应未来的岗位环境。

一、“ AI+ 教育” 政策导向及其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相关的教育政策及法规,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的优化,推进职业教育的智慧化转型,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面临着重重阻碍。第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想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资金短缺,且无法获得足够的财政补贴,使得信息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有待完善,影响了“ AI+教育” 的开展。第二,随着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对于学校教职工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与数字化素养,还需要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有效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1]。

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一)教育理念与思维的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成绩,认为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即可,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对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通过大数据思维的树立,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未来的岗位环境。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时,倘若未能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改革课程体系,可能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有序、顺利运行,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例如,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学校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增加数据分析、信息筛选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以便在未来的岗位工作中有效应用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课程教材的编排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导致各高校的课程内容比较滞后。此外,很多教师不了解最新的理论和科技成果,使得人工智能与专业课程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形式化问题。

(三)师资力量与教师能力的提升

在 AI 时代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高职院校需认识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只有让教师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才能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但事实上,很多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数字化素养都有待提升,无法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智能工具。

三、从政策导向到实践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重构课程体系

在开展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时,教师需立足于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环境,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使其符合教育政策要求,让学生能够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式任务等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成长为满足社会人才要求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在政策支持下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AI 模型,使其能够被有效运用到教学管理的各项环节中,为课程设计、教学讲解、实践训练等教学工作提供辅助支持,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与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时代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时,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摒弃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对学生数据的智能采集、整理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2]。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知名软件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一款适用于本校的软件,让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该软件平台获取学生的各项数据,如学习时长、考试成绩、出勤率等,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也能据此为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智慧教育模式,不仅能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还能拉近师生距离,实现课堂的双向、多向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三)强化师资建设与教师能力

高职院校在AI 时代下开展教学工作时,需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让教师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愿意接触人工智能相关的最新理论及技术,才能更好、更灵活地在教学工作中操作和应用智慧教育工具,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技术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达成专业培养目标[4]。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项培训活动的定期组织,为教师传授人工智能知识,培养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通过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分享,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积累丰富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为课程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时,应立足于当前的时代环境,结合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其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结合,优化教学模式及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在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持下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文忠,于元隆. 高校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州大学为例 [J]. 高等理科教育, 2020, (03): 63-66+72.

[2]赵凯鹏,王俊力.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重构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52 (06): 730-735.

[3]冯新新,银凯. 数字科技赋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进路研究 [J]. 科技创业月刊, 2024, 37 (09): 32-37.

[4]于兆吉,房一宁,周一,等.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J]. 高等农业教育, 2024, (05):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