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类学文化背景下玻璃的艺术物性的语言研究

作者

郑丹石

中央美术学院 065200

Abstract:We have no idea how long humans have been using spoken language.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liest Homo sapiens - about 100,000 years ago - might have already begun to use language. Others believe that language emerged in a period after 100,000 years ago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humans. Since the only definite remnants of language can only be found in inscriptions and the earliest stone tablets can only be traced back to about 5,000 years ago, the judgment on when the earliest language appeared can still only be speculative. Most theories about when language was formed are based on non-verbal data, such as when cranial volum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complex technologies and symbolic artifacts began to appear, and when the skeletal structure of the throat - as inferred from fossil remains - began to resemble what is seen in modern humans. It might be impossible to name the cutting-edge mechanical equipment used in our society. Nevertheless, all languag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name everything. All languages have the vocabulary that their speakers need, and all languages will constantly expand along with cultural change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takes glass sculptur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language of art and materiality.

Keywords ∵ Anthropology;Physical properties; Culture; Language

1 人类学的文化与个体

1.1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

20 世纪早期,人类学家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不相信西方社会已经完全揭示了人类本性,而当时的心理学家则普遍如此认为。

例如,1974 年心理学家科林伯格 批评他出学同行:“ 与人类学的接触对我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种宗数信异依。如果心理学家只了解一种类型的人类,那么他们怎么能够讨论人类特征行为?”

在没有对所有类型的人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如何知道哪些人类行为是普遍些是可变的?

由于全世界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并且他们绝大部分的基享的,所以我们可以假定不同社会的人们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或者者、感觉和行为的方式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就涉及人的观念而言,下列思维活动都是普遍存在的,诸如形成自我观或个观,识别个体的面孔,设法从他人的面部表情、说话方式、行动察觉他们的意图,想象他人正在思考什么等。

就情感方面而言,人们普遍能够与他人的感受产生共趣进行表情的沟通与识别,隐藏或模仿各种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诧厌恶和蔑视等。

1.2 文化差异的心理学解释

与其他社会科学家一样,心理人类学家也探究了心理差异的可能后果,尤其是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差异的某些方面。心理因素也可能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文化维度与其他维度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卡迪纳第一个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文化模式通过对儿童的培训影响人格的发展,而它产生的人格特征反过来又影响文化。

例如,罗伯特·莱文研究了尼日利亚三个不同的成就动机,发现在传统上影响力更大的两个族群憎恶伊博人获得更高的教育并进入许多新兴的职业领域。

伯顿与怀廷认为举行成人礼意图化解这种冲突。这种冲突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这些社会中的男孩在生命初期可能会认同他们的母亲在婴儿期几乎完全控制着男孩。之后,当男孩发现实际上是男性主导这个社会,便会对父亲产生第二认同。而通过举行成人礼能够解决这种性角色冲突,成人礼展现了男孩的雄性气概,从而强化第二认同。

2 世俗奇迹:在这个世界上感到自在吗?

2.1 做一个尘世的、世间的、“ 世俗的” 生物是什么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一种“ 喜剧性的” 人类学是有益且必要的,也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人类学,它既不描绘一幅人类的乐观景象,也不描绘一幅悲观景象。笑和惊奇一样,它不一定能持久,但是它的夹杂、居中和稍纵即逝的本质似乎代表了对人类古怪、悬而未决的本体论状态的一种合适反应。

在《悲剧的诞生》的一个著名段落中,尼采提到古希腊大众智慧里的悲观主义,他引用了一个传说中的答案,弥达频国王迫切地想知道“ 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 ,在他的一再催逼之下,“ 聪慧” 的西勒尼给出了以下答案: “ 最好不要降生” ,这个对存在之不幸所下的断语在古代文学里常常出现,从荷马到索福克勒斯:人生是一个伪装了的死刑,是诸神对人类耍的讨厌的花招。

几百年后,同一种阴郁的智慧在一位尼采大为欣赏的意大利诗人贾科莫·菜奥帕尔迪的沉思中重新浮现,后者恶作剧般地颠覆了蒲柏的“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

2.2 可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如此悲观的人生观?

我们作为道德生物,该如何得体地回应这幅人类境况的图景?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抵制、努力、控制。

在西方文化史上,存在的世俗层面常常被描述为一个能赋予能力的“ 在场和显现的空间”而不是一片荒原,尽管这是少数人的看法。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竭力评定一个纯粹,内在的人生观时,并没有局限于对泰勒那有着有趣名称的“ 佩姬·李问题” 做出肯定回答。

相反,我们表述或选择一幅有关我们与世界或存在之全体的关系的特定图景。在这图景之中,形象的总数是大的,但并非无限。因此我们必须澄清这种联系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否与周围的世界“ 处于平衡状态” ;是否与之“ 协调” ;在其中“ 生根” ;与之“ 和解” ;还是相反,被世界“ 压弯了腰” 或弄得“ 不堪重负” ;“ 厌烦” 了它或感到“ 恶心” ;对它“ 无动于衷” ,被它“ 吓坏” 、被“ 抛入” 其中或被“ 禁锢” 于其中。

我们可以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也是“ 海洋般洁渺的感觉” ,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溢于言表的,它们对现实的“ 控制力” 总是初步的、模糊的和全局性的。

3 灵晕之重现

3.1 玻璃之灵晕的现代性的建构。

这首先是一个矛盾体,现代玻璃是工业化的产物,通常被认为是冷冰冰的物质。然而,在现代玻璃大量生产之初,人们对玻璃这个古老的、有灵晕的物质的重新认识又加强了对现代玻璃的推广和运用。也就是说,物质性也是有历史性的,而玻璃这一物质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德国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在1933 年写道:“ 玻璃制品没有灵晕。” 这是他在评论德国建筑评论家保罗.希尔巴特所提倡的现代建筑的“ 新玻璃文化” 里的话。

3.2、对于本雅明来说,灵晕就是一种距离的隐现,尽管一个物品离它的观者很近,但这个物品让观者觉得它很远,并且若即若离,这种感觉就是物品散发的灵晕所致。本雅明还是试着对灵晕做出普遍的定义,认为它是“ 时空的一种奇异交织:是距离的一种独特的显现,即使很近” 。他以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的体验作为类比,譬如,当我们看到远处的山峦的侧影时,或者当我们发现树枝的影子映在了我们的胳膊上时,我们会感受到山峦或树枝的气息,但又无法真正地接近它们。在这些过程中,更为生生不息的不仅仅是灵晕对我们的凝视,而是灵晕的“ 呼吸” 。

3.3 容器与容纳:玻璃罩的启示

关于玻璃罩,“ 罩” 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作为动词,它描绘一种遮蔽的行为。作为名词,它可指一些遮蔽物,也可指一些不确定的、幽明隐现的空灵之物,比如雾罩。可以说,玻璃罩同时带有这两种特点。

“ 罩” 也用在规模大小不一的事物中,它也意味着作为一个物体或空间的局部而具有的可移动性;它也可以指像面纱一样轻薄缥缈的东西,或是一些灵动可感、即现即逝的光影现象。

总之,一些新物质主义理论家正推动着形、质、环境之关系的重新思考,这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进行的知识生产结构,尤其是自柏拉图以来人们认为的“ 范形”似乎是这种抽象的“ 形” 主导着人们了解和体验世界万物。新物质主义理论重新认识物质本身的灵动性而导致的形的出现或消解,以及物质与无具体边界的“ 环境” 的互构互动而产生的行为场域和潜势。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对玻璃罩的认识或许能对这些理论的思考有所启示。

4 艺术与物性:沉默、语言

4.1 沉默与语言

当布朗肖看到了福柯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古典时代的疯癫史》的手稿,就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大为赞赏。在本书出版后,布朗肖最早地为这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福柯1984 年去世之后,布朗肖写了《我想象中的米歇尔·福柯》,对福柯的所有重要著作,对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作了全面的评价——显然,他在持续地阅读和关注福柯。

4.2 在福柯看来,这种外界思想的核心是:“ 语言的存在随着主体的消失而自为地出现。”语言和主体的关系就是这种思想的关注对象。语言不再是主体说出来的,“ 说话的主体不是话语负责任的发出者,而是一个非存在,在其空无中,语言的无尽之流在不间断地持续” 。

语言不是证实人的存在,不是人的发声,不是人的显赫在场的标志,恰好相反,语言表明了人的沉默和缺席。人正是通过语言而不存在,而不会讲话。因此,“ 诗家的话语不再是某个人的话语:在这种话语中,没有人在说话,而在说话的并非人,但是好像只有话语在自言自语。语言便量示出他的全部重要性;语言成为本质的东西;语言作为本质的东西在说话,因此,赋予诗人的话语可称为本质的话语,道不应用来指菜物,也不应先意味着词语由于具有首创性,人来说话,而是,词语在其自身有自己的目的” '。这就是词和语言的本体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在说,但却是沉默地说,它一开口就沉默。它同时兼具世界的敞开和大地的闭锁这样的双重特征,它让敞开和闭锁同时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具有一种特有的张力:说和沉默的张力寂静静默,因为语言在说,但是,“ 语言作为寂静之音说,静实现世界和物入其本质” '。世界和物在敞开的同时就进人。静。说,也就意味着说的沉默,说,消失在沉默中。

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哲学思考来自诗,他是让语言和存在和存在的赠予发生关系,让语言和那个天地人神的四重世界生关系,而布朗肖则将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沉思重新返回到诗和文学作品中。他是从文学和语言的角度,不是从存在的角度,再次强调语言和作品的寂静,“ 作品强制一种寂静,他把一种寂静的内在性给予这个无内在性也无闲息的外部,即原初的体验的话语” 。话语最终归于寂静,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说归于沉默。布朗肖称“ 作品所封闭的东西也正是将它不停地展开的东西” 。这正如海德格尔所宣称的,语言在对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在对世界进行闭锁。

5 结论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当代艺术,永远是我们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如何在古代的这些文献史料和作品里去寻找它的一个内在的关联和时代的关系,这里面涉及到艺术的内部以及艺术之外围的方方面面,像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探究赵之谦与那个时代也好,他的交游圈与艺术活动的时空也好,我们的历史研究往往也是探寻心灵生活的本身,通过历史的镜像让人心怀幽远,观照现实。记得柯林武德曾说:心灵只有生活在历史过程中并且知道自己是如此活着之时才能称其为心灵。”

参考文献:

[1]卡罗尔恩贝尔 梅尔文恩贝尔《文化人类学》

[2]美迈克尔 佛雷德《艺术与物性》

[3]巫鸿《艺术与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