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助力新闻生产:效率与创新的范式变革

作者

田坤

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

引言: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 算法’ ,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渗透新闻生产各环节。然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思考。如何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如何在提升生产效率的过程中确保内容质量与社会责任,是当前新闻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人工智能重塑新闻生产的技术基础与发展历程

早期的人工智能应用主要集中在结构化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层面。2022 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使得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处理结构化数据,更能够理解复杂的语义关系,生成符合人类表达习惯的自然语言文本,为新闻生产的智能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主流媒体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展现出了敏锐的前瞻性。2017 年,新华社推出的“ 媒体大脑” 平台通过跨模态生成技术,实现了从新闻文本到短视频、虚拟主播的自动化生产,标志着中国新闻业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技术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技术发展的同时,新闻生产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 记者-编辑-发布” 线性流程正在向“ 人机协同-动态生成-实时优化” 的网状结构转变。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新闻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这种变化催生了新的专业分工模式,记者的角色从单纯的信息采集者转向内容策划者和质量把关者,编辑的职能从文字加工扩展到算法调优和流程管理[1]。

当前,多模态生成技术的成熟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边界。从单一的文本生成到图文音视频的一体化制作,从标准化模板到个性化定制,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新闻产品的形态与边界。OpenAI 的Sora 模型能够生成高质量的视频内容,DALL·E3和Stable Diffusion 等图像生成模型大幅降低了视觉素材的制作成本,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容创作能力。

2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全流程中的创新应用

2.1 选题策划的数据驱动与智能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全网信息流动,通过语义分析、情感计算和趋势预测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潜在的新闻价值。浙江日报在 2025 年两会报道中推出的“ AI 绘两会” 板块,通过传播大模型对全网信息进行智能监测,自动生成“ 两会热词榜单” 。系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讨论热度、搜索引擎查询频率、新闻报道覆盖面等多维度数据,识别出“ 新质生产力” 等高频热词,为记者提供数据驱动的选题参考[2]。

同时,人工智能在选题策划中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模式识别,系统能够预测某一话题的发展趋势和传播潜力,帮助编辑部提前布局重点报道,使得新闻媒体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环境中占据先机,提升传播影响力。

2.2 新闻采访的人机协同与智能辅助

在新闻采访环节,一方面,人工智能成为记者的“ 外置大脑” ,通过海量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分析,为记者提供全面的背景资料和采访素材。另一方面,智能对话系统的应用使得采访过程更加高效和深入。

新京报在 2025 年两会期间运用 DeepSeek 智能对话系统与作家麦家进行深度访谈,人工智能充当采访记者的角色,通过分析麦家的既往访谈文本,生成个性化的采访提纲,不仅提高了采访的针对性和深度,更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理解个体话语风格和思维特点方面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还在改变采访的准备和后期处理流程。智能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实时转录采访内容,自动提取关键信息,生成结构化的采访记录,大幅减少了记者的后期整理工作,进而确保信息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3 内容创作的自动化生成与个性化定制

在内容创作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从文本写作到多媒体制作,从标准化模板到个性化定制,正在重新定义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和表达形式。

文本生成技术的成熟使得人工智能能够承担大量的基础写作任务。《人民日报》的“ AI编辑部” 通过语义解析、知识关联、文本生成的三级架构,能够自动处理复杂的新闻内容。在处理政府工作报告等大规模政策性文本时,系统通过注意力机制分析文本中的政策热词,基于知识图谱中的历史数据精准生成相应的内容。例如,《人民日报》在 2025 年两会期间利用AI 技术生成水墨风海报,将政策、数据和愿景紧密相连,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复杂的政策内容。

个性化内容生成代表了人工智能应用的高级形态。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受众的知识背景、阅读偏好和终端设备特征,自动调整内容的叙事视角、信息密度和表达风格。界面财联社的“ 小财神” 智能体应用能够基于用户关注的上市公司、行业动态及专业领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资讯解读,实现了从大众传播到精准触达的范式转变。

2.4 编辑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与效率提升

编辑环节是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着内容的最终质量。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流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动化处理、智能辅助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上海广播电视台的 Scube 智媒魔方在会议新闻处理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能力。系统能够自动抓取关键信息,实时、连续对会议内容分段,整理实况信息。系统还开发了文本剪辑视频的功能,记者可以通过删减文字来实现对新闻视频的快速剪辑,大幅提升了融合新闻报道的制作效率,使得复杂的多媒体编辑工作变得简单高效[3]。

智能审核技术的应用为内容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人民日报》AI 编辑部 5.0 的内容安全核查功能覆盖文本、图片及音视频三种类型,通过深度的语义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够精准识别敏感内容、违规信息和潜在风险。从基础的语法规范到深层的情感倾向把控,再到主流价值观的校准,系统建立了多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还在推动编辑流程的结构性重组。传统的线性编辑流程正在向并行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编辑任务可以同时进行,系统根据内容特点和时效要求自动分配处理优先级。

2.5 传播分发的算法优化与精准推送

在信息传播环节,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优化和智能推荐,实现了从粗放式传播到精准化推送的转变。《人民日报》的“ 主流算法” 代表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探索。该算法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兼顾公共价值的传播需求,形成了“ 个性化-公共化” 双重驱动的内容分发策略。通过对主流价值内容的推送权重和新闻质量的精准把控,系统能够避免片面化、极端化内容的蔓延,同时实现新闻的信息普及性与文化公共性。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的“ 纵目云” 平台展示了基于“ 情境-使用” 的分发体系。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位置服务、实时传感器等技术,根据全球用户的多维度情境信息精准分发内容。在涉及“ 一带一路” 国家的新闻报道中,系统依据具体的地点、语言要素,采用多语种进行内容推送,实现了新闻传播的精准覆盖。智能推荐算法的应用使得内容分发从静态推送转向动态流动。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实时行为数据和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内容推荐策略。

3 人工智能驱动的新闻生产范式变革特征

3.1 生产模式从经验导向向数据驱动转变

传统新闻生产主要依赖记者编辑的经验判断和专业直觉,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保证内容的专业性,但在面对海量信息和复杂环境时存在明显局限。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得新闻生产能够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算法计算,实现从经验导向向数据驱动的根本转变。

选题策划不再仅仅依赖编辑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对全网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识别真正的社会关切和传播价值。内容创作也不再完全依赖记者的个人能力,而是通过知识图谱、语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还表现在效果评估的精准化。传统的传播效果评估主要依赖阅读量、转发量等简单指标,难以深入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和反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情感计算、社交网络分析等手段,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效果评估,为内容优化和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2 内容形态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融合演进

传统新闻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和简单的音视频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多模态内容生成成为可能,新闻产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模态的内容能够无缝融合,创造出更加立体和生动的传播体验。

新华社的“ 媒体大脑” 通过跨模态生成技术,能够将同一新闻事件自动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内容产品。一条财经新闻可以同时生成文字报道、数据图表、短视频和虚拟主播播报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平台和受众的需求。

多模态融合还催生了新的叙事方式。传统的线性叙事正在向交互式、沉浸式方向发展。广州日报的互动 H5《湾得福,Wonderful!》通过多线性叙事模式,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剧情走向,参与新闻内容的建构过程。

3.3 传播机制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

传统新闻传播主要采用单向输出模式,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受众作为被动的接收者。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双向互动成为可能,受众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成为传播过程的参与者和协作者。该转变首先体现在内容定制的个性化。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偏好和即时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新闻内容。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停留、分享都成为系统学习和优化的数据源,推动内容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双向互动还表现在反馈机制的实时化。传统媒体很难及时了解受众的真实反应和意见建议,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为内容调整和服务优化提供即时指导[4]。

3.4 专业分工从固化角色向灵活协作演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新定义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和职能。传统的记者、编辑、美编等职业边界变得模糊,出现了新的专业分工模式。记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采集者,更成为数据的分析者、算法的训练者和内容的策划者。编辑的职能从文字加工扩展到流程管理、质量控制和技术应用。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机协作能力。传统的写作技巧和新闻敏感性仍然重要,但需要与技术素养和创新思维相结合。

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也在改变新闻机构的组织结构。传统的层级化管理正在向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能够基于项目需求灵活组合,形成高效的协作团队。这种组织变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机构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

结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面重构新闻生产生态,从技术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推动传统媒体向智能化媒体跃迁。当前实践表明,人工智能不仅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和传播精度,更催生了全新的内容形态和协作模式,为新闻业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力。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新闻伦理、算法透明度、数据安全等深层次问题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敏. 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分析[N]. 山西科技报, 2025-05-26 (B05).

[2]黄琴,涂涓. 数智赋能:新闻传播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重构 [J]. 新闻世界, 2025,(05): 117-120.

[3]罗鑫. 人工智能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生产的创新策略 [J]. 广电时评, 2025, (08):50-52.

[4]陈玺. 数字时代主流媒体新闻生产的战略实践 [J]. 中国地市报人, 2025, (0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