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工程混凝土开裂性能与防治技术
汪洋
身份证号码:210304199107300022
引言
混凝土凭借其良好的可塑性、高强度及经济性,在建筑施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水利工程等各类项目。然而,混凝土开裂问题却长期困扰建筑行业,成为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隐患。细微裂缝可能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导致钢筋锈蚀,加速结构老化;严重的裂缝甚至可能引发结构坍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与经济损失。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对混凝土性能要求愈发严苛,混凝土开裂问题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混凝土开裂领域已开展诸多研究,但现有成果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开裂性能与防治技术,完善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混凝土开裂相关理论基础
1.1 混凝土的基本组成与特性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骨料、水、掺合料及外加剂组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通过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骨料牢固粘结;骨料占混凝土体积的 60%80% ,分为粗骨料(碎石、卵石)与细骨料(砂),起到骨架作用,能有效抑制混凝土收缩。水参与水泥水化反应,水灰比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可改善混凝土工作性、降低水化热;减水剂、膨胀剂等外加剂则能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增强抗裂性能。
1.2 混凝土开裂的类型与机理
混凝土的开裂形式多种多样,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及碱-骨料反应裂缝为比较常见的开裂。塑性收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几小时内,混凝土快速水化,表面水分散失速度快,混凝土表面形成收缩力,混凝土表面剪应力大于塑性抗拉应力时裂缝产生;干缩裂缝一般发生在混凝土硬结后,混凝土中的水分缓慢蒸发,形成体积收缩受到约束而将拉应力积蓄在混凝土中,拉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导致裂缝发生。
1.3 混凝土开裂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混凝土开裂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建筑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影响其受力性能,尤其是受动荷载作用或侵蚀介质作用,会使裂缝延伸扩大,降低寿命。裂缝破坏了建筑混凝土的防护层,容易造成水分、有害化学物质的浸入,产生钢筋锈蚀现象,导致混凝土脱落,影响建筑结构的耐久度。从外观上,影响建筑表面观感质量,容易引起用户的工程质疑。
二、建筑施工工程混凝土开裂性能分析
2.1 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因素
施工因素主要有:水泥类型及用量,温热性高的水化热水泥更容易诱发温度裂缝;级配差的骨料会使混凝土整体密度差,收缩增大;混凝土搅拌不均匀使得混凝土强度离析,浇捣不密实会出现蜂窝、孔洞等;混凝土浇捣时因养护不及时,或者养护方式不得当,例如混凝土早期失水太快,造成干缩裂缝。环境因素包括:在干热气候下混凝土水分蒸发过快以及受到冷空气突然入侵,使温度骤降都使得混凝土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与温度应力,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
2.2 混凝土开裂性能的研究方法
室内试验方法分为收缩试验、抗裂圆环试验等模拟混凝土开裂过程,采用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分析混凝土微观结构变化等研究混凝土开裂机理。现场测试利用光纤传感器、应变片等实时监测混凝土结构的应变、温度、湿度变化,获得裂缝宽度、裂缝长度等结果,直接直观地反应开裂情形。数值模拟方法则是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混凝土结构的不同工况的应力应变分布,预测裂缝的走势变化,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依据等。
2.3 混凝土开裂性能的评价指标
直观评价指标则有裂缝宽度、裂缝长度、裂缝深度,宽度 50.3mm 的裂缝会导致混凝土耐久性大幅下降;深穿性裂缝影响结构承载性能;量化评价指标则有裂缝的发展速率、开裂风险系数,计算方法是统计单位时间内的裂缝宽度变化值作为发展速率;基于材料性能、环境参数等建立开裂风险系数模型,计算混凝土开裂几率,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指标。
三、建筑施工工程混凝土开裂防治技术
3.1 原材料优化技术
采用低热水泥或者加掺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和料减少水泥水化热,减少温度裂缝产生。调整骨料粒径级配,使骨料之间充填空隙,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控制骨料含泥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杂质量带来的水泥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合理添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在保证工作性基础上提升混凝土强度;采用膨胀剂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抑制干缩裂缝的产生。低热水泥的水化过程释放的热量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升高,比如大型基础工程的应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温差应力引起的裂缝。粉煤灰、矿渣粉的掺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化热和改善后期强度及耐久性。
3.2 施工工艺改进措施
调整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工艺流程,严格控制搅拌时间与搅拌车搅拌速度,确保混凝土搅拌质量;采用分层、斜面推进的浇筑工艺,避免混凝土出现冷缝。快插慢拔振捣方法,确保振捣密实度、避免出现过振漏振的现象,防止浇筑时振捣产生的气泡滞留在混凝土内部。养护施工环节中,待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立即用塑料薄膜与土工布覆盖、浇水养护混凝土,或在冬季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采取混凝土养护保温措施,减少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因素。
3.3 结构设计与构造措施
正确处理伸缩缝及后浇带,消减混凝土收缩应力;加强构造薄弱点的配筋设计,提高抗裂强度;大体积混凝土采取外保温、内降温措施,外部使用保温材料保温,内部设计水管通循环水散热,降低水化热。改变不合理的设计及构造,降低应力,从根本上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几率。结构设置伸缩缝、后浇带将超长结构分成几个单元,混凝土在混凝土收缩时能够自由地发生变形,减小内部的应力。增加梁柱节点、板角处等应力集中处的配筋能够增强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控制钢筋裂缝的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外部使用保温材料保温,降低热量散失速率,降低内外温差;内部使用水管通过循环水带走水化热,将混凝土内部降低到适合的温度范围。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结构采用弧形的转角以及断面突变情况较少,如将地下室墙与底板交接处的结构设计成倒角,能够降低地下室墙与底板交接处的应力集中程度,降低地下室混凝土产生开裂的机率。
结语
混凝土开裂问题贯穿建筑施工与使用全过程,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混凝土开裂的理论基础、性能影响因素及防治技术,为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然而,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新型混凝土材料与复杂结构不断涌现,混凝土开裂问题的防治仍需持续深入研究,以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正旦.建筑施工工程混凝土开裂性能与防治技术[C]//《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新质生产力驱动第二产业发展与招标采购创新论坛论文集(二).宁波庆源建设有限公司;,2025:190-191.
[2] 魏来. 建筑施工工程混凝土开裂性能与防治技术[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