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工程中的安全控制措施研究

作者

张华

身份证号码:130203199006124531

引言

电气工程在现代社会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电气安全事故频发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的严重威胁。分析当前电气工程规模扩大、技术复杂化背景下,加强安全控制措施研究对减少事故损失、保障系统可靠运行、促进电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电气工程安全相关理论分析

1.1 电气安全基本概念

电气安全是指在电气工程活动中,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人员、设备及环境免受电气危害的状态。其核心内涵涵盖三个层面:人员安全,旨在避免触电、电弧灼伤等电气伤害对人体造成损害,确保工作人员在电气操作、维护过程中的生命健康;设备安全,强调维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状态,防止因短路、过载、绝缘老化等故障引发设备损坏。

1.2 电气安全相关法规与标准

电气安全法规与标准是规范电气工程活动的重要依据。国际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系列标准,为全球电气设计、安装提供统一规范。在我国,《安全生产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责任;《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对电气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提出具体技术要求。

1.3 电气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电气事故发生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直接因素来说,电气事故中因电气设备因素导致的事故非常多,例如由于电气设备中的绝缘材料老化引起电气设备绝缘性降低、电气设备出现短路现象、电气设备出现漏电现象等,或者是电气设备中元器件质量不符合标准所出现电气过载等。除此之外,对于间接因素来说,电气事故发生的原因还有不少,在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到位,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规范在组织落实不到位,相关的电气安全事故培训的手段不多,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操作技能不够等。在环境方面,发生腐蚀性气体的场所或会污染电气设备降低绝缘性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电气事故发生。

二、电气工程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1 设计阶段安全风险

电气工程设计环节是安全的初始来源,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会对后续工程留下隐蔽安全隐患。部分设计师对电气相关设计标准掌握不够透彻,在前期系统设计中忽略短路电流、负荷情况等重要指标,设计的导线容量无法满足负载情况要求,容易出现过热现象直至导线发热起火。部分导线选型不当,对于防雷接地的设计不科学,其接地电阻值设置不合格、雷电引线位置不准确,则不利于抑制雷击效果,易对电气设备造成破坏或伤害人员的身体健康。

2.2 施工阶段安全风险

建设过程是将项目设计图转变为建设实体的过程,建设项目现场和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责任人。电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工程质量,由于施工人员电工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性,少部分电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程序等操作流程进行线路连接,部分员工在带电作业时没有按照相关的作业条件执行带电操作,部分施工人员佩戴绝缘防护用品不符合规程要求,在施工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的事件将会导致人员触电。电线电缆敷设缺乏弯曲半径,电线电缆在实际操作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电线电缆存在安全隐患,线缆接头焊接接头不符合规程和工艺要求,焊接和接头压接不够规范,在电线电缆使用完成后,会产生很大的接触电阻,导致线路

的局部发热。

2.3 运行维护阶段安全风险

电气工程运行后,由于运维管理不善也形成最大安全风险,电气设备运行过程老化、磨耗,若不具备完善的巡检制度,未能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如变压器缺油、断路器触头发红现象,极易由电气设备故障引申为设备损毁,导致大面积停电甚至爆炸事故发生。运维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对智能新型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掌握不熟练,无法判断出设备隐患故障现象,不掌握维修最佳时间点,维修不及时。

2.4 环境因素对电气安全的影响

环境的不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电气设备及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高温天气会使电气设备绝缘材料老化,绝缘性能降低,使电气设备容易出现烧毁等安全事故。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电气设备容易受潮、发生漏电现象,在一些湿度较大的场所,如地下室,导致开关柜、电机等设备损坏故障较多。电气设备在雷电天气容易产生过高的电压,从而击穿电气设备绝缘造成故障,有可能对变压器、避雷器、重要设备造成损伤。其次是人员环境因素。

三、电气工程安全控制措施

3.1 设计阶段安全控制措施

从设计环节抓起,安全问题设计预防,建立规范科学的设计管理体系。设计环节建立跨专业的联合设计管理,包括电气系统设计专业团队成员参与方案设计讨论,比如讨论建筑整体规模与消防喷淋、消防疏散等相互作用形成的与建筑环境的适应问题,实现建筑设计与电气安全设计的“一体化”。通过短路电流计算、潮流等系统软件精确判定是否满足线路容量匹配与负载匹配要求,排除参数错误导致的安全线路过载隐患。

3.2 施工阶段安全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主要从施工标准化管理和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入手,消除施工存在的现场隐患。编制完善的施工操作安全规范,对“断电-验电-接地”的带电操作行为列为强制性标准,并结合VR 虚拟模拟培训手段增强施工人员的实操熟练度,防护器具正确佩戴率 100% 。实行电气设备安装质量的溯源管理,对电缆敷设曲率半径、端子压接扭距等安全安装参数实行数字化记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接触电阻进行检测,防范由于安装不规范引起的过热危险。规范化临时用电管理,强化“1+N”式配电箱配置,强制要求加装漏电保护装置和过载保护开关,实施专用电缆通道布置,防范私拉乱接。

3.3 运行维护阶段安全控制措施

在检修维护环节应形成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强化故障预知预控、事前修。确立全生命周期设备的跟踪巡检机制,发挥油色谱、局部放电测试、带电红外设备在线检测分析等手段的设备检测数据,实现变压器、断路器等重要设备差异化运行检修评估。搭建运维人员能力地图培训体系,加强智能电能表、数字继电保护等运维新技术课程培训内容,结合故障仿真演习提升故障缺陷辨识率。

结语

针对电气工程各阶段及环境带来的安全风险,需制定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我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阶段的管理优化入手,结合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出全面且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吕玮.电气工程中的安全控制措施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05):328-329.

[2] 齐 彦 平 . 建 筑 工 程 中 的 电 气 安 全 技 术 控 制 措 施 [J]. 科 技 创 新 导报,2017,14(30):1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