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刘永收
身份证号码:371323199102018938
引言
在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持续攀升,导致雾霾频发、酸雨肆虐。
一、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概述
1.1 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概念
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是指环境污染治理中以节能、低碳、循环为手段,借助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原理,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污染处理治理技术。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要求环境污染的治理中最大限度避免对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对能源进行利用与提升,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统一。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核心就是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绿色理念贯穿污染治理过程中,满足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的双重需要。
1.2 大气污染绿色低碳治理技术
大气污染绿色低碳治理技术是在有效去除大气污染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生物过滤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大气污染物中的VOCs、硫化氢等分解转化成无害气体,以大自然的材料为生物载体,生物过滤运行过程中能耗较少,微生物自然繁殖新陈代谢,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是一种明显具低碳环保特征的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异味治理中应用普遍。较以往方式更换吸附剂减少了固废产生与资源的消耗,在化工园区有机废气中具有明显节约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3 水污染绿色低碳治理技术
绿色低碳水污染治理技术旨在将废水处理过程中实现水资源节约以及碳减排的目标。人工湿地技术将人工建造湿地视为自然界的一种,利用其自然存在的水生生物如植物的根系吸收、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等降解和基质截留的过程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物质,在自然生态过程作用下运行,无需机械装置,能耗几乎为零,并且湿生植物可收割,用作生物质能源,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等的处理问题。优化的膜生物反应器是通过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工艺的优化,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减缓污泥生产速度,减小污泥处置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1.4 土壤污染绿色低碳治理技术
绿色低碳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土壤污染修复的目的,同时降低对土壤自然生态的影响与能源的消耗。电动修复低碳技术利用在污染土壤中通入直流电场,利用电迁移、电渗析等作用使土壤重金属向电极周围集中,从而分离除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控制和改造电极的布局和电场参数来优化修复效率。该技术无须大量开挖土壤,避免了使用传统修复技术所产生的大量能耗与二次污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
二、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面临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
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研发与应用中面临诸多技术瓶颈。部分技术的处理效率与稳定性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例如,生物过滤技术虽低碳环保,但微生物活性易受温度、湿度、污染物浓度波动影响,在高浓度或复杂污染物处理场景下,净化效率大幅下降;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工业废水时,光催化剂易团聚、失活,导致反应速率降低,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
2.2 经济层面
经济因素成为制约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推广的关键障碍。从企业角度来看,绿色低碳治理技术设备的初期投资成本高昂,如膜生物反应器优化技术的膜材料、等离子体协同催化设备等价格昂贵,中小型企业往往难以承受。而在收益方面,环境效益的量化与经济回报难以直接挂钩,企业通过污染治理获得的经济效益有限,导致投入产出失衡。
2.3 政策与管理层面
政策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影响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补贴政策覆盖面窄、补贴标准偏低,难以有效激励企业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灵活性,无法精准匹配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同时,相关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绿色低碳治理技术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导致市场上技术产品良莠不齐,增加了企业选择技术的难度和风险。在监管方面,环境监管能力滞后于技术发展需求,监测手段不够先进,难以准确评估绿色低碳技术的实际减排效果与环境效益;监管执法力度不足,对违规企业的处罚较轻,无法形成有效威慑,使得部分企业仍倾向于采用低成本、高污染的传统治理方式,阻碍了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策略研究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针对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现存的技术瓶颈,需全方位加强研发与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政府应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生物过滤技术微生物活性稳定性、光催化氧化技术催化剂性能提升等关键难题,提高技术处理效率与稳定性。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中试基地与技术孵化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缩短技术成熟周期,推动新型绿色低碳治理技术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3.2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的政策支持是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优化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将更多绿色低碳治理技术纳入补贴名录,提高补贴标准,降低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制定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精准施策,对积极应用绿色低碳技术的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税收减免,增强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加快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组织专家团队制定统一、规范的绿色低碳治理技术标准与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企业技术选择风险。
3.3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是提升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应积极倡导建立绿色低碳环保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共享。联盟内企业可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共同攻克行业共性难题,降低研发成本;在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加强协作,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技术应用成本。
结语
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尽管在技术应用、政策推动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技术瓶颈、经济成本与管理短板仍制约其推广。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产业协同,推动绿色低碳治理技术迭代升级,助力全球环境治理与 “双碳” 目标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吴建锋.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分析[J].门窗,2017,(06):15.
[2] 尚 慧 慧 . 环 境 污 染 治 理 中 绿 色 化 学 技 术 的 应 用 [J]. 化 工 设 计 通讯,2019,45(09):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