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电气工程安装流程分析
闫振飞
身份证号码:370303198808230630
引言
随着建筑智能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深度发展,电气工程安装呈现系统复杂化、专业协同密集化的特征。BIM 技术作为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其三维可视化建模、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与多参与方协同能力,为破解电气工程安装流程的系统性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特别是在新基建与双碳目标推动下,高精度安装与智能化运维需求激增,亟需深化 BIM 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BIM 技术与电气工程安装概述
1.1 BIM 技术原理与特点
BIM 技术基于数字化三维建模,通过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几何信息、物理属性、功能参数及进度成本等数据,构建动态化信息数据库。其核心原理在于以三维模型为载体,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与信息共享,打破传统 CAD 图纸的二维局限性。BIM 技术具有三大显著特点:可视化,将抽象的二维图纸转化为直观三维模型,便于设计与施工人员理解空间关系。信息集成性,可整合电气系统的设备型号、线路参数、安装规范等数据,形成完整信息链条。模拟优化性,通过碰撞检测、施工模拟等功能,提前发现设计缺陷与施工冲突,优化安装流程。
1.2 电气工程安装流程特点
电气工程安装涉及供配电、照明、智能化等多系统协同,呈现显著的复杂性、专业性与动态性。从复杂性看,电气线路需与给排水、通风等管线共享建筑空间,极易产生空间冲突;从专业性角度,强电系统需保障电力稳定传输,弱电系统侧重信号抗干扰,二者对安装工艺要求差异大。施工过程常因设计变更、现场条件变化而动态调整,传统二维图纸难以适应频繁修改需求,易导致施工协调困难、工期延误等问题。
1.3 BIM 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安装的可行性
从技术适配性来看,BIM 技术的三维建模与信息集成能力,能够精准模拟电气系统与建筑结构、其他专业管线的空间关系,有效解决传统安装中的碰撞难题;其施工模拟功能可辅助制定合理的安装顺序,减少工序冲突。在成本效益方面,虽然前期需投入BIM 软件与人员培训成本,但通过减少返工、优化进度,可显著降低整体施工成本。随着 “新基建” 推进与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对精细化施工、智能化管理的需求激增,为 BIM 技术在电气工程安装中的推广提供了强劲驱动力。
二、基于 BIM 技术的电气工程安装流程优化
2.1 前期规划阶段应用
BIM 技术可在电气工程安装前期规划阶段,充分利用三维建模与协作设计,提高规划效率,保证准确规划。电气工程师利用BIM 软件建立包含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弱电系统等的三维电气模型,并整合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模型,建立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利用 BIM 的碰撞检出功能,可自动检测电气管线与其他专业管线、建筑构件的空间冲突。在BIM 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管线综合排布,按“小管让大管、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合理规划电气管线路径,既保证安装空间有充足留量,也使布局美观。
2.2 施工实施阶段应用
BIM 技术在施工实施阶段被作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利用施工进度模拟,使电气安装进度计划和 BIM 模型关联,在4D 模拟动画中,体现各个工序的施工先后顺序和起始时间节点,以便于施工人员的施工难点预先识别,合理调配施工人员、设施设备。现场技术工作人员则可以及时收集施工实际数据并将相应的信息更新至 BIM 模型进行施工过程和质量监测,一旦出现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偏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3 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
在运维管理阶段,BIM 技术支撑着电气工程长效稳定运行。BIM 模型记录了电气设施的型号规格、安装位置、技术参数、使用说明等全生命周期信息,构建数字资产的数据库。运维人员利用BIM 平台,能够查询到设施设备的信息,并科学制订计划,如依据变压器的使用年限和负载状态,安排检修时间。
三、BIM 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技术层面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BIM 技术在电气工程安装方面的应用存在如下障碍。软件兼容性差,电气模型采用的BIM 软件一般属于各专业专用软件,其数据格式和建模规则与其他专业软件会有较大的差别,使得电气模型与其他专业如建筑、结构等专业模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电气等各专业之间的模型数据信息在交互时易于出现丢失或失真的现象。数据交互标准不统一,目前业内尚无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各参与主体选用的。
3.2 管理与人才层面挑战
管理与人才短板制约着 BIM 技术的深度应用。在项目管理方面,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以分段式、分散化管理为主,各参与方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难以发挥 BIM 技术的集成优势。项目管理流程尚未与 BIM 技术深度融合,导致模型更新滞后、信息传递不畅。在人才储备方面,既精通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 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多数电气工程师对 BIM 软件操作不熟练,施工人员更是缺乏 BIM 应用经验,难以将模型信息转化为实际施工指导。
3.3 成本与效益层面挑战
成本与效益失衡是 BIM 技术推广的重要阻碍。前期投入成本高,企业需购置专业BIM 软件、高性能硬件设备,同时还需承担人员培训、技术咨询等费用。而短期效益不明显,尽管 BIM 技术在长期可减少返工、优化进度,但在项目初期难以直观体现经济效益,导致部分企业对应用 BIM 技术持观望态度。此外,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量化 BIM 技术带来的效益,使得企业难以准确衡量投入产出比。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出台补贴政策,对采用 BIM 技术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企业应转变观念,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评估 BIM 技术的价值,通过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量化减少的返工成本、缩短的工期等隐性效益。
结语
BIM 技术通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显著优化了电气工程安装流程,在减少施工冲突、提升运维效率方面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未来需加强跨专业协同标准建设,深化 BIM 与物联网、AI 的融合应用,持续推动电气工程安装向智能化、精益化方向发展,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转型。
参考文献
[1] 盛日福, 杜鲁涛, 李泽楷. 照明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监控研究[J]. 光源与照明,2024,(05):216-218.
[2]朱斌.电气安装工程预留预埋环节施工管理探究[J].房地产世界,2024,(0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