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王巍
身份证号码:370685197906030081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机械工程领域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的深刻变革。智能传感器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成为连接机械系统物理世界与数字控制领域的关键纽带。传统机械工程依赖人工操作与简单监测手段,在设备运行精度、故障预防以及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面临诸多局限。
一、智能传感器概述
1.1 智能传感器的定义与特点
智能传感器是集成了传感器、微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等组件,具备感知、分析、处理、通信等功能的新型传感器。它不仅能够像传统传感器一样检测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还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自我校准、自我诊断,并能通过通信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智能传感器具有显著特点。高精度与高可靠性方面,内置的微处理器和先进算法可对原始信号进行滤波、补偿等处理,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1.2 智能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智能传感器基于敏感器件将被测量转化为电信号或其它易于测量的信号,利用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前处理,经微处理器采用内置算法进行分析处理,完成数据校正、补尝、特征提取等功能,决策后给出控制指令或是以通信的方式传送到其他终端设备。
1.3 智能传感器的类型与分类依据
智能传感器类型多样,按输出信号类型可分为数字式智能传感器和模拟式智能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输出数字信号,便于与数字系统直接连接,抗干扰能力强;按功能可分为物理量智能传感器、化学量智能传感器和生物量智能传感器。
依据应用领域分类也较为常见。工业领域有用于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的振动、温度智能传感器;环境监测领域有大气污染物浓度智能传感器;医疗领域有用于生命体征监测的心率、血压智能传感器。
二、机械工程中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2.1 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智能传感器是提高工业机器人感知与自适应能力的重要部件,在工业机器人上搭载视觉传感器能赋予其“眼睛”,通过对图像的视觉识别,可以确定待加工工件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汽车零部件的焊接、手机、电子产品组装等环节,可以快速进行抓取与准确的处理;力传感器的使用可以赋予机器人手的触觉,在精密装配环节,机器人会时刻感受到装配时的接触力,不损坏装配件,在力觉传感器力反馈下的操作能自动调节装配动作,装配更加紧密与准确。
2.2 机床加工中的应用
用于机床加工过程中的智能传感器对稳定机床加工精度与降低加工过程损耗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机床的振动监测传感器可以用于实时监控机床工作的振动情况,当机床工作出现不正常的振动频率或异常的大振幅时,可以推测出现刀具的磨损、工件的装夹松动等等一些不良现象,从而可以及时发出警报以及改变相关的参数来减少报废的问题。用于机床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则监测机床主轴、轴承等重要部位的温度,当温度过高时,自动打开机床相关的冷却系统或是降低切削速度,防止由于温度过高而产生的热变形,造成加工误差。
2.3 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智能传感器在机械故障诊断方面的典型应用就是机械早期故障的在线识别。加速计、声发射传感器等实时采集机械设备运行期间的振动、声音信号,通过机器学习对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分析,可有效实现设备故障的在线诊断;智能传感器还可实现对润滑油理化指标的监测。
2.4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智能传感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实现了自动化、精密化。利用机器视觉传感器可以对产品进行整尺寸、全表面检测,通过图像分析快速完成对零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的检测,其检测速度为人工检测的数十倍之多,且检测精度能达到微米量级。激光位移传感器用以检测曲面复杂零件的轮廓尺寸,将检测数据与模型进行比对,反馈加工偏差并指导机床对工件进行补偿加工,保证零部件的质量。
2.5 机械能耗监测中的应用
对于机械能耗管理,智能传感器可以为企业进行减耗节能、节支降耗。通过电流、电压传感器对机械用电参数的实时检测分析,可以得出机械的实际能耗和能效比值,找到机械消耗、浪费的能耗部位,找出机械高耗能部位和无效运转的部分。传感器采集的能耗信息结合生产计划和机械的运行数据,可以进行能耗的模型建立,通过合理的生产计划,对负荷低谷段提前或延迟投运来错峰用电,从而降低能耗。根据能耗分析的结论还可以掌握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实际效果,为企业的能耗决策提供帮助,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价值。
三、智能传感器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传感器制造成本高昂
由于智能传感器集成了先进材料、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复杂电路,因此其生产成本较高,为了实现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还需要运用 MEMS 技术、纳米材料等新型技术和材料,这些研发成本较高、产品生产复杂,提高了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与制造成本。另外智能传感器中的微处理器、通讯模块等组成的电子元器件的采购成本较高,同时还有研究开发期较高的研发成本,最终导致产品成本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阻碍了产品的大量普及与推广。
3.2 系统集成成本增加
智能传感器与机械工程系统集成存在接口不匹配、通信协议不一致等难题,增加集成成本高。对于不同厂家生产的智能传感器,其通信接口、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存在不同,企业用于集成建设的智能传感器需经过接口改造和协议转换,对于不同的厂家产品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集成成本高。引入专业的系统集成商,依托系统集成公司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在保证系统集成有效性及水平的基础上,提升集成水平,降低集成成本。
3.3 标准与规范缺失
目前,智能化传感器由于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产品设计制造阶段缺乏统一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标准,造成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的产品无法正常互换,影响顾客选型使用;应用过程中缺乏安装、维护等方面的标准,造成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被错误安装、未及时进行维护,从而降低使用效果和使用年限。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应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一起制定包括传感器设计、制备、测试、使用等整个应用领域的智能传感器标准及规范。
结语
智能传感器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其通过精准感知、实时数据交互与智能决策能力,显著提升了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能效与自动化水平,在故障预警、工艺优化、远程运维等场景中展现出巨大价值。随着技术迭代,智能传感器将更深度嵌入机械工程全产业链,助力机械工程向更高效、绿色、智能的方向迈进,为全球制造业变革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旭,王晓晴,陈辉,等.基于智能优化决策的目标跟踪传感器路径规划[J].兰州理 工大学学报,2024,50(06):92-98.
[2] 邵 婕 . 基 于 激 光 视 觉 传 感 器 的 智 能 人 机 交 互 系 统 设 计 [J]. 激 光 杂志,2024,45(11):2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