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道路网结构对城市交通流量的影响分析

作者

莫嘉文

身份证号:440102199001230635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城市道路网结构的关键要素,并详细阐述这些要素如何影响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通行能力以及交通拥堵状况。通过分析,揭示城市道路网结构与交通流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结构;交通流量;影响

引言​

城市道路网作为交通流的载体,其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交通系统能否高效运行。合理的道路网结构能够有效引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反之,则可能导致交通流量分布不均衡,通行效率低下。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道路网结构对交通流量的影响,对于优化城市交通规划、改善交通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道路网结构的关键要素​

(一)布局形式​

方格网式道路网由相互垂直的道路组成,形成规整的棋盘状布局。这种布局形式的优点是方向明确,便于交通组织和管理,居民出行路径选择较为简单。然而,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对角线方向的出行距离较长,容易导致交通流量在某些主要干道上集中,且交叉口较多,车辆行驶速度受限。例如,我国的一些古城,如西安,老城区部分道路网呈现方格网式布局,在高峰时段,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干道交通压力较大。​

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以城市中心为核心,由若干条放射线和环形道路组成。放射线有利于城市中心与外围区域的联系,环形道路则可以起到疏散过境交通和均衡路网交通流量的作用。但这种布局形式容易造成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因为大量的放射线会使交通流量向市中心汇聚。像北京的道路网,以天安门为中心,有多条环线和放射线,中心城区在早晚高峰时交通拥堵严重。​

(二)连通性​

道路网的连通性是指道路网中各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高连通性的道路网意味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有更多的路径选择,可以灵活避开拥堵路段。连通性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连接度指数、可达性等。连接度指数反映了道路网中节点与边的数量关系,指数越高,连通性越好。可达性则表示从一个地点到其他地点的难易程度,可达性好的区域,交通流量更容易分散。例如,在一些新开发的城市区域,规划了较为密集的道路网,提高了连通性,使得交通流量能够在不同道路上较为均匀地分布,减少了局部路段的拥堵。​

(三)等级结构​

城市道路通常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不同等级。合理的等级结构应该是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快速路和主干道承担着大量的长距离、高速度的交通流量,次干道和支路则起到集散交通、连接不同区域的作用。如果等级结构不合理,比如支路密度过低,会导致主干道承担过多的短距离交通,增加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影响交通流量的顺畅运行。例如,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主干道的建设,忽视了支路的规划与建设,使得交通流量难以有效分流,造成主干道拥堵严重。​

二、道路网结构对交通流量的影响机制​

(一)对交通流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不同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决定了交通流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方格网式道路网由于其规整性,交通流量往往在主干道上较为集中,且呈均匀分布趋势。而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交通流量会向市中心和放射线方向集中,市中心区域成为交通流量的汇聚点。自由式道路网由于道路布局的不规则性,交通流量分布较为分散,但在一些关键连接节点处容易出现流量集中现象。道路网的连通性也影响着交通流量的空间分布,高连通性的道路网能够促使交通流量更均匀地分散到各个路段,而低连通性的道路网则会导致交通流量集中在少数连接性较好的道路上。​

道路网结构会影响交通流量在不同时段的分布。例如,在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中,由于大量通勤人员在早晚高峰时段往返于市中心与外围居住区,导致该时段放射线方向的交通流量剧增,呈现明显的潮汐现象。而合理的等级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支路和次干道在非高峰时段承担更多的短距离交通,使主干道在高峰时段能够更专注于长距离交通的疏导,平衡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

(二)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和连通性直接关系到交叉口的数量和形式。方格网式道路网交叉口数量较多,车辆在交叉口处需要频繁停车等待,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中,市中心区域的交叉口由于交通流量大且流向复杂,往往成为通行能力的瓶颈。而高连通性的道路网可以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冲突,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进而提升整个道路网的通行能力。​

合理的道路等级结构能够使不同等级道路的通行能力相互匹配。快速路和主干道具有较高的设计车速和通行能力,次干道和支路的通行能力相对较低。当交通流量能够按照道路等级结构有序分配时,整个道路网的通行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从快速路驶出的车辆能够顺利通过与之相连的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实现交通流的逐级疏散。反之,如果等级结构不合理,如支路无法承接主干道的交通流量,会导致主干道交通拥堵,降低整个道路网的通行能力。​

(三)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不合理的道路网结构容易导致交通流量过度集中在某些路段或区域,从而引发交通拥堵。当交通拥堵发生时,合理的道路网结构能够通过其他路径对拥堵路段的交通流量进行疏导,缓解拥堵状况。然而,如果道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支路和次干道无法承担疏散交通的功能,拥堵路段的交通流量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拥堵将持续甚至加剧。​

三、优化城市道路网结构以改善交通流量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道路网布局​

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对于大城市,可以采用多种布局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如在中心城区采用环形放射式与方格网式相结合,以兼顾中心与外围的联系和内部交通组织;在新开发区域,可以根据地形和功能需求,灵活采用自由式或其他合理的布局形式。同时,要注重道路网布局的前瞻性,预留足够的道路发展空间,以适应未来交通需求的增长。​

(二)提高道路网连通性​

增加道路网的连通性可以通过加密支路、建设连接道路等方式实现。在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打通断头路,增加道路之间的连接节点,使车辆有更多的路径选择。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为驾驶员提供最优行驶路径,引导交通流量在道路网上均匀分布,进一步提高道路网的连通性和运行效率。​

(三)完善道路等级结构​

合理配置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比例,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道路等级结构。加大对支路和次干道的建设力度,提高其在道路网中的比重,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短距离交通和集散交通的功能。同时,要确保不同等级道路之间的顺畅衔接,提高道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例如,在主干道与次干道、支路的交叉口设置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减少车辆冲突,提高通行效率。​

结论​

通过对不同城市道路网结构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道路网结构能够有效引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而不合理的道路网结构则会导致交通流量分布不均衡,通行效率低下,加剧交通拥堵。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重视道路网结构的优化,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提高连通性和完善等级结构等策略,构建高效、有序的城市道路网,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少虎, 周进, 尚春琳, 郑国荣. 降雨情景下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模型与方法[J]. 系统仿真学报, 2020, 32 (02): 149-156.

[2]吕军. 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及优化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 2021, 6 (16): 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