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抗震性能分析

作者

王健宇

身份证号码:510722199608227973

引言

传统水泥基材料存在脆性大、抗震性能不足等问题,在地震频发地区的建筑应用中存在局限。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通过纤维掺入与配比优化,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与韧性,为建筑抗震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从实践价值来看,研究该材料的制备与抗震性能,可优化材料制备工艺、提升其抗震适用性,推动其在抗震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从行业层面,有助于丰富建筑抗震材料体系,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一、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

1.1 材料制备的核心原理

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核心原理是基体强化与纤维增韧协同作用。基体强化通过精准调配水泥、硅灰、超细骨料等组分比例实现,减少基体内部孔隙和微裂缝,提升整体密实度,为材料提供高强度基础。硅灰的掺入可填充水泥水化产物间的缝隙,超细骨料则能优化颗粒级配,进一步降低孔隙率。

纤维增韧是提升材料韧性的关键。纤维在材料内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当材料受外力作用产生裂缝时,纤维会通过与基体的界面粘结力阻碍裂缝扩展。

1.2 抗震性能的核心评价指标

抗震性能的核心评价指标包括韧性、变形能力、裂缝控制能力和耗能性能。韧性体现材料在达到极限强度后仍能保持承载的能力,韧性越好,材料在地震冲击下抵抗破坏的时间越长,可为结构疏散争取更多时间。变形能力指材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范围,足够的变形能力能让材料适应地震中的结构位移,避免因刚性过强直接断裂。裂缝控制能力要求材料受荷时裂缝细而密,而非集中出现一条宽裂缝,细密裂缝可延缓承载力下降速度,同时减少水分和有害物质侵入。

1.3 制备工艺与抗震性能的关联性

制备工艺通过影响材料微观结构决定抗震性能。搅拌工艺直接影响纤维分散状态,若搅拌速度不足或时间不够,纤维易团聚形成薄弱区,受荷时裂缝会优先从这些区域产生,降低材料韧性。基体配比的稳定性对性能影响显著。水泥与硅灰比例波动会改变基体强度,若硅灰用量不足,基体密实度下降,纤维与基体的粘结力减弱,纤维增韧作用难以发挥。养护工艺控制不当同样会影响性能,温度过低会延缓水化反应,导致基体强度发展不足;湿度不够则会使材料表面产生干缩裂缝,降低整体抗裂性。纤维种类与掺量的选择需匹配制备工艺。长纤维需配合高强度搅拌工艺才能分散均匀,若工艺不匹配,纤维易缠绕成团,反而影响材料连续性;纤维掺量过高会增加搅拌难度,可能导致基体与纤维粘结不充分,降低材料变形能力。

二、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抗震性能现存问题

2.1 制备工艺相关问题

制备工艺稳定性不足是主要问题。纤维分散受搅拌设备性能影响较大,不同设备的搅拌强度和剪切力存在差异,同一配方在不同设备中生产,纤维分布均匀度不同,导致材料性能波动。原材料品质波动也会影响工艺稳定性,硅灰的细度和活性若不稳定,会改变基体水化反应速度,使同一批次材料强度出现差异。养护工艺控制难度较大。自然养护受环境温湿度影响明显,高温干燥环境易导致材料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微裂缝;低温环境则会延长养护周期,影响生产效率。现有养护方式难以实现精准控制,导致材料后期性能一致性较差。制备成本偏高制约应用推广。专用高性能纤维价格较高,且为保证分散性需使用特殊搅拌设备,增加设备投入;超细骨料的加工和筛选过程复杂,进一步提高材料生产成本。

2.2 抗震性能提升相关问题

材料抗震性能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环境下材料受力状态单一,而实际建筑结构中构件受力复杂,受弯曲、剪切等多种力共同作用,材料韧性优势无法完全体现。反复荷载下的性能稳定性不足。地震荷载具有反复作用特点,材料在多次受力后,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力会逐渐衰减,可能出现纤维滑移量增大、耗能能力下降等问题,影响长期抗震效果。与传统结构的连接存在薄弱环节。该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差异较大,连接部位易因变形不协调产生裂缝;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若不合理,会导致应力集中,使材料抗震性能优势被节点缺陷抵消。

三、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抗震性能优化策略

3.1 优化制备工艺

3.1.1 提升工艺稳定性

改进搅拌工艺,改善纤维分散性。可以先低速搅拌水泥、硅灰、骨料等基体材料,再低速添加纤维并逐渐提速,利用梯度剪切力减少纤维团聚;搅拌添加少量分散剂,降低纤维的表面张力,增加分散效果。健全原材料控制。加强进场原材料水泥、硅灰细度、活性等指标的检验把关;骨料筛分控制粒径分布,保持均一性;加强原材料保管防潮防雨措施,避免保管不当影响性能。完善养护工艺。结合养护环境,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高温时采取覆盖保湿养护,低温时采取保温棚内养护;完善标准的养护周期,保证材料的水化充分,提高其性能的稳定性。

3.1.2 降低制备成本

寻找纤维替代品。在性能指标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掺入部分工业副产品纤维,来源丰富、价格低,通过掺量和搅拌工艺进行调整,最终可实现与专用纤维相似的增韧效果。优化配比。降低高单价材料的使用数量,通过试验寻求水泥和硅灰的最优配合比,在达到基体强度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硅灰用量;使用当地可用的超细骨料,降低运输成本。简化工艺流程。优化搅拌工艺,在保证纤维分散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搅拌时间;使用模块化养护结构,增加养护设备使用效率,减少单位养护费用。

3.2 增强抗震性能及应用适配性

3.2.1 针对性提升材料抗震性能

采用合适的纤维和掺量。要根据抗震需求来选择纤维,能够承担大变形的构件,选择更柔性的纤维;通过试验确定纤维的最优掺量,保持材料的强度和柔韧性,并防止纤维掺量过大带来脆性增大。采用界面改性剂改善纤维与基体的界面性能。界面改性剂可以增加纤维与基体的黏结度,提高纤维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降低纤维与基体分离。通过控制基体的水胶比降低界面过渡区的孔洞,提高其界面强度的稳定性。提高材料抗疲劳性能的方法。通过适当的调整基体配比提高其密实度,降低反复荷载引起的内部损伤累积效应;将纤维处理,提高纤维的抗磨损强度,提高纤维界面与基体黏结度的寿命。

3.2.2 优化工程应用设计

在材料配比的基础上调整工程构件材料配比。梁、柱等主要承重构件设置高纤维掺配比配方,以增强构件抗剪、变形等性能;楼板等受弯构件可合理降低纤维掺配比,同时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控制造价。改进工程连接节点设置。在工程连接处设置渐变过渡接口,避免材料性状差异引起的应力集中;采用本材料制成的节点区配套零部件连接,强化节点设置整体性,保证地震荷载有效转移。优化工程施工应用技术方案。撰写材料使用施工技术方案,明确材料搅拌、浇筑、维护等环节施工要点;培训施工技术人员,避免材料性能损失在施工过程中发生。

结语

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需平衡工艺稳定性与成本控制,其抗震性能提升需兼顾材料自身性能与工程应用实际。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改善材料性能、完善应用设计,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推动该材料在抗震建筑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辛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梁柱节点抗压性能分析[J].粉煤灰综合利用,2025,39(01):45-48+104.

[1]万向阳.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砌体房屋加固中的技术应用[J].居舍,2024,(3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