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投资方主导的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作者

莫青城

成都厚德天府置业有限公司 610000

引言

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参与方多、资源需求复杂等特点,进度滞后与资源浪费是常见问题。投资方作为项目发起与资金保障主体,其管理模式直接影响项目推进效率。当前部分投资方存在重投资、轻管理倾向,对进度与资源的统筹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等风险增加。从实践价值看,研究投资方主导的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策略,可帮助投资方明确管理定位,通过科学管控减少进度偏差与资源闲置,保障项目经济效益;从行业层面,有助于推动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优化,提升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一、投资方主导的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核心关联

1.1 投资方在项目管理中的主导职责

投资方作为建设项目的发起者和核心决策者,主导项目全周期的关键管理环节。在决策阶段,需结合市场需求与项目定位,确定项目总进度目标和资源投入的整体框架,明确资金、人力、材料等资源的总体规模与分配方向。实施阶段,投资方通过合同条款约束参建各方行为,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工作节奏。例如,根据施工进度节点拨付工程款,确保资金投入与工程进展匹配;当出现设计与施工衔接不畅时,及时组织各方沟通,调整资源分配优先级。收尾阶段,投资方需对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主导竣工验收与问题整改。对未达进度目标的环节分析原因,对资源浪费等问题提出改进要求,确保项目成果符合预期。

1.2 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

进度管理为资源配置提供时间维度的指引,资源配置则为进度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二者形成目标 — 支撑的闭环关系。投资方需以进度计划为基础,将资源投入分解到各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重点保障设计资源和勘察资源;施工阶段根据分部分项工程的进度要求,调配劳务、机械和材料;收尾阶段则侧重验收资源和整改资源的安排。若材料提前大量进场,会占用场地和资金,造成资源闲置;若资源供应滞后,会导致施工中断,延误进度。

1.3 投资方主导的管理优势

投资方凭借资金控制权和合同主导权,能够打破参建各方的信息壁垒。通过制定统一的进度管理标准和资源使用规范,减少因各方管理模式差异导致的协同障碍。在全局统筹方面,投资方能够从项目整体效益出发协调资源。当施工方与设计方因资源需求产生冲突时,投资方可以基于项目总进度目标做出裁决,避免局部利益影响整体进度。

二、投资方主导下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现存问题

2.1 进度目标体系模糊,资源配置缺乏依据

部分投资方仅设定项目竣工这一总目标,未将其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例如,未明确主体结构封顶、二次结构完成等关键节点的具体时间,导致施工方资源安排缺乏精准指引,可能出现前期抢工、后期窝工的现象。进度目标与资源需求的关联不清晰也是常见问题。投资方未针对不同进度节点制定对应的资源清单,施工方只能凭经验预估资源需求,容易造成资源供应要么过剩要么不足。

2.2 参建方协同不足,资源整合效率低

参建各方的进度计划和资源需求各自独立,缺乏统一协调。设计方提交图纸的时间与施工方的施工计划脱节,可能导致施工方已准备好的劳务和机械因图纸未到而闲置。资源信息不共享加剧了整合难题。施工方的机械使用状态、材料库存等信息未及时同步给投资方和其他参建方,可能出现同一区域内多台机械重复租赁,或某类材料有剩余却未被其他工序利用的浪费现象。

2.3 动态管控滞后,应对风险能力弱

投资方对进度和资源的监控依赖施工方报送的周报或月报,信息反馈存在滞后性。当施工中出现局部停工、材料损耗超标等问题时,投资方难以及时察觉,往往在问题扩大后才采取措施,增加了进度挽回和资源调整的难度。面对突发风险,缺乏快速响应的资源调整机制。遇到极端天气导致工期延误,或材料供应商突然断供时,投资方无法迅速调配备用资源,只能被动等待恢复,进一步加剧进度滞后。

2.4 考核机制不完善,激励约束不足

注重过程的进度目标、忽视资源过程指标利用效率、考核指标中侧重进度结果;重视进度完工结果,检查过程中材料浪费、机械资源闲置等问题不重视、约束力和力度不足,施工进度赶工安排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工期忽略施工资源配置的过程,造成施工方为保工期不惜浪费资源成本,导致工程材料设备大量过剩,成本浪费。激励措施不到位、手段单一;目前,侧重以罚款为主,缺乏一定的正向激励措施,参建各方缺乏主动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性;

三、投资方主导的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策略

3.1 构建分层进度目标体系,精准匹配资源需求

投资方建立总进度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节点目标的三层进度管理目标体系。总目标是项目的总工期目标,确定项目全部竣工的时间。阶段目标是划分项目目标分期建设中,完成各阶段目标的时间。节点目标细化为单位工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完成时间,例如基础完成、屋面封顶、 ±0 以上完成等,明确相应的验收标准。建立资源需求计划,对每个节点目标的完成所需资源种类、数量以及资源进场时间进行列项。装饰工程中,明确涂料、瓷砖等材料进场批次。实现目标与资源的一一对应关系,排除资源配置的盲目性。

3.2 建立刚性协同机制,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建设各方协同交互,各方参与主体必须依托平台实时录入现场工作量、资源数据等。实施方录入每日完成工作量、消耗资源,设计方上传设计图变更情况,监理方录入验工计价情况,投资方将有关施工进展情况实时展示到平台上,平台实时对项目情况进行汇总,尽早预知发生资源冲突,将情况提前沟通,协调解决。

在合同中明确协同责任,将参建方的协同表现与工程款支付挂钩。约定设计方需在施工前完成图纸交底,否则承担工期延误责任。

3.3 实施动态管控,强化风险应对

实行日报+巡查的实时掌控。施工单位每日上报进度以及资源配置简报,投资方实行驻点巡查核实制度,使信息及时反馈。关键节点冻结,无目标不许后续资源投入,在施工组织分析原因,并加以调整,增加劳动力,改变工序安排。未雨绸缪,准备备用资源库和风险准备方案。针对材料供应风险,确定备用供方,签订应急供应合同。针对气象风险,制定工序变更安排,雨天室外变室内。

3.4 完善考核激励体系,激发管理动力

制定综合节点进度、投入资源效率等综合指标,其中进度综合指标为节点完成度、工期到位度等,投入资源效率等指标为材料节超率、机械施工利用率、项目投入资金利用率等。以工作量完成结算核定收入比例、质量保证金返还、后期履约机会等挂钩,提高惩戒力度。制定多维度激励。针对关键节点或活动进度考核时,资源投入效率好的施工单位采取工程量结算比例上浮、正向表彰等形式的正激励,调动施工单位积极性;针对某项工序合理施工组织优化前后的机械设备利用情况,对提出的优化资源建设方案的个人进行专项资金激励。

结语

投资方主导的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需以清晰的目标体系为基础,以刚性协同机制为保障,通过动态管控应对风险,借助考核激励激发动力。这一过程中,投资方需发挥全局统筹作用,推动参建各方形成进度优先、资源集约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余海龙,冯斌,肖建荣,等.路桥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J].时代汽车,2025,(16):25-27.

[2]严犇.医院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优化对策探讨[J].建设监理,2025,(0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