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郑蓉榕
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小学
摘要:“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是在新课标不断落实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的,教师从备课、教学、学习到评价每一环节细化教学目标并创新教学与评价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备—教—学—评”;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引言: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师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对学生艺术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必须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实施“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可以在备课环节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激发创意表达,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符合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要求,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备课环节:融合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目标
“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实施,首先应从备课环节入手,教师需全面理解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目标细化过程中注重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及可达成性,确保教学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又能够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1]。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6课《多彩的梦》一课教学中,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阶段应积极融合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结合教学内容,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为通过梦的绘画表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和感受不同的梦境,激发创作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立中,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达,采用互动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在细化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可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绘画技巧让学生感受梦境表现的艺术魅力。在激发学生联想创造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蜡笔刮画形式,通过大胆想象表现个人梦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终细化的教学目标可不断提升学生蜡笔刮画技巧,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与创作能力。
二、教学环节: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创意表达
教学活动开展中,为落实“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具有情境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美术的魅力,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情境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创作的灵感[2]。
在三年级下册第13课《彩线贴画》教学中,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动画短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短片展示中,学生看到彩线的多样运用,感受到彩线在制作过程中的独特魅力,这种引导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其迅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动画呈现不同材质的彩线,使学生对彩线的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通过欣赏和分析彩线贴画的特点,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彩线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教师在此环节采用观察与讨论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彩线贴画的立体感、色彩鲜明等特点,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制作彩线的方法,尤其是在使用皱纹纸捻成彩线的过程中,详细讲解了点、线、面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纸张转变为艺术作品中的多彩元素。最后教师可给予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创作心得,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强调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表达自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习环节:强调主体参与,促进自主学习
学习环节教师需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以此促进自主学习,这是“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关键应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主动探索美术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美术技能,还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4课“生活中的线条”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丝带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直线和曲线在运动中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并通过此活动引发学生对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讨论生活中不同场景中的线条,帮助学生从日常经验中获取创作灵感。在理解了直线与曲线所表现的动与静的感觉后,教师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春醒》《秋水回波》《天水牧歌》,引导学生观察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如何表达情感和运动的特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创作中融入这些艺术手法。接下来的创作环节,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听音乐的方式,将音乐的节奏与情感转化为线条表现,促进学生自主创作,探索线条表现力的无限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表现能力。
四、评价环节:建立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激励
新时期,“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适时中,教师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任务,明确评价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努力方向。
以四年级上册第7课“今天我值日”为例,每个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教师通过观察与交流,给予及时反馈并评定分数,激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在劳动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学生对劳动细节的关注。学生通过与组长和同学的交流,优化分工与合作,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而教师则可以在评价中加入情感因素,通过赞赏学生的创造性建议、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动机与自豪感。
结语:综上所述,“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对每一环节的优化,有效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展现更多的个性和创意,同时提升其审美能力与艺术思维能力。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一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体验,推动其在美术教育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育. "教—学—评"一体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 新课程,2023(16):49-51.
[2] 邹辉. 突破差异创新美术——关于小学美术教育融合STEM理念的实践探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8):131-133.
[3] 许萌. 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 小学教学研究,2023(6):71-72.
“福建省美术教研基地校研究课题“课题名称”《版画校本课程“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