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煤矿通风影响因素与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作者

徐龙龙

身份证号码:340603198907144616

引言

煤矿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其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能源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煤矿通风系统承担着排出瓦斯、粉尘,提供新鲜空气的关键任务,是保障井下作业安全的核心环节。受复杂地质条件、落后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管理不足等因素影响,煤矿通风安全问题频发,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一、煤矿通风影响因素分析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煤矿通风的基础条件,对通风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深远影响。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首当其冲,断层、褶皱等地质结构会改变煤层原有形态,破坏通风路径的完整性。当巷道穿越断层时,岩石破碎带可能导致漏风现象,增加通风阻力,影响风量分配,而褶皱构造形成的局部空间变化,会使风流紊乱,削弱通风效果。煤层赋存条件同样关键,煤层厚度、倾角与透气性直接关联通风效率。薄煤层开采时,巷道断面小,通风空间受限,易造成风流不畅,煤层倾角过大,会影响自然风压作用,增加机械通风负担;透气性强的煤层,瓦斯等有害气体易逸散,需更大风量稀释,进一步加大通风压力。

1.2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在煤矿通风中起着核心作用,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通风系统效能。通风设备选型与性能至关重要,主通风机作为通风系统的 “心脏”,若选型不当,无法满足矿井需风量要求,会导致井下风量不足,引发瓦斯积聚等隐患。老旧通风设备效率低下、能耗高,且易出现故障,影响通风连续性。通风网络设计不合理,如分支巷道阻力不平衡、通风路线过长等,会造成风量分配不均,部分区域通风不良。通风技术管理水平也影响显著,风量分配若未根据采掘工作面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会出现风量浪费或供应不足情况。

1.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煤矿通风管理中的可变因素,对通风安全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作业人员操作规范程度至关重要,在井下设备安装、通风设施维护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如密闭墙砌筑不严密、风筒连接不牢固,会导致漏风,削弱通风效果;违规操作通风设备,随意关停风机或调整参数,可能引发井下风流紊乱,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与管理能力同样关键,若管理人员对通风安全重视不足,忽视日常巡检与隐患排查,会使通风系统潜在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与解决。管理决策失误,如通风系统改造方案不合理,会给通风安全埋下隐患。员工培训与安全文化建设不足,会导致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通风知识与应急技能,面对通风异常情况时无法正确应对。

二、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通风系统设计与建设问题

通风系统设计与建设的合理性,是保障煤矿通风安全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煤矿的通风系统布局存在先天缺陷。早期煤矿建设因规划不足,未充分考虑后期开采规模扩大与地质条件变化,导致通风井巷布置混乱,通风路线迂回曲折,通风阻力大幅增加。通风设备老化、故障率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煤矿为降低成本,长期未对主通风机、通风网络等关键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老旧设备效率低下,能耗却居高不下。主通风机叶片磨损严重,导致风量、风压不足。通风网络中的风筒破损、漏风,影响风流输送效果。

2.2 安全管理制度问题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是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一大隐患。部分煤矿虽制定了通风安全管理制度,但内容陈旧,未结合新的开采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更新,导致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在风量分配、通风设施维护等关键环节,缺乏明确、细化的操作规范,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据可依,易引发安全风险。制度执行与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也较为突出。一些煤矿在日常管理中,对通风安全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未严格落实通风设备巡检、通风参数监测等制度。安全监督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对违规操作、设备隐患未能及时发现与整改。

2.3 人员管理问题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因素之一。由于煤矿通风系统主要包括机电、电气以及通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由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及维护。可是目前行业内掌握通风安全技术的专业型人才缺乏,部分煤矿的通风安全技术岗位存在选用非专业人员的现象,对于通风系统的复杂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决。员工的安全培训缺乏的问题突出。

三、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优化措施

3.1 优化通风系统设计与设备管理

首先,煤矿通风系统优化设计要从设计阶段抓起,要从源头进行把控。煤矿建设新井或者技改井,要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请专业部门进行合理设计,依据地质条件、井下规模以及采煤工艺等采用当前先进的通风设计软件进行模拟设计,确定合理的通风井巷布置以及通风阻力的最小化。二是设备管理。合理的设备维护和更新制度。煤矿制定通风设备更新和维护规划,逐步淘汰老旧设备以及低效的通风设备,引进新型高效通风机、密闭性能较好的新型风筒等设备。

3.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制度、明确责任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适应实际的制度。煤矿应当建立专门人员,针对当前新的开采技术设备,对原有的通风安全管理制度加以完善、补充和调整。补充完善风量、分配、通风设施维护、通风参数监控等工作细节,明确各工作部门和工种的工作职责,制定科学、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在执行和监督上,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将通风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考核纳入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调阅通风设备检查表、通风参数监控表,对执行不认真、不规范的行为严格考核。安全监督部门必须独立、权威,必须配备相关专职安全监督人员,利用无人机巡查、远程监控等方式实现对通风系统日常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检查。

3.3 强化人员管理与培训

加强技术人员的配备。针对煤矿存在通风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煤矿可以联合高校、职业学校进行招生,培养通风专业人才,亦或者制定相关政策,将优秀通风技术人员吸引到煤矿之中。在煤矿内部培训上,需建立健全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仅是通风知识和设备使用流程,在通风知识上,还需结合实际,具体教学通风事故的防范与避免。通风事故处理方法与流程,可采取线上及线下的培训方式,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员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

结语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自然、技术、人为等煤矿通风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优化通风系统、完善制度、强化人员管理等安全措施。这些举措对改善通风条件、降低事故风险成效显著。随着技术进步与管理理念革新,需持续深化研究,推动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参考文献

[1] 牛强. 矿井通风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影响与措施分析[J]. 矿业装备,2024,(05):129-131.

[2] 陈宁 . 煤矿 矿井 通风 安全 的影 响因 素及 科学 管理 措施 研究 [J]. 科技风,20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