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林小莉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是项目前期规划的重要内容,对资源配置、招投标管理及施工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不规范、不精准等问题,易引发后期造价失控、合同纠纷等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项目经济效益,还可能延误工期。深入分析这些常见问题及成因,探索科学的解决对策,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推动建筑工程管理规范化。
一、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的常见问题类型
1.1 工程量计算与清单编制问题
工程量计算与清单编制是预算编制的基础,易出现多方面问题。计算过程中因图纸理解不透彻,可能导致漏算或重算,如对复杂节点的工程量漏计、同一分项工程在不同图纸中重复计算等。清单编制时项目特征描述模糊,未明确材料规格、施工工艺等关键信息,导致后续计价产生争议。部分编制人员对计算规则掌握不熟练,在工程量换算、计量单位套用等方面出现错误,如将平方米误按立方米计算。此外,清单编制缺乏系统性,分项划分不合理,影响预算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1.2 定额套用与取费标准应用问题
定额套用与取费标准应用不当会直接影响预算精度。部分编制人员未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定额,存在高套、错套定额现象,如将一般土建工程套用高标准装饰工程定额。对定额换算规则掌握不足,当设计要求与定额子目不符时,未进行正确换算,导致单价偏差。取费标准应用中存在随意性,未严格按照工程类别、地区类别等规定取费,如违规提高取费费率或漏取必要费用。同时,对定额动态调整信息更新不及时,仍沿用过期定额标准,导致预算与当前实际造价水平脱节。
1.3 材料价格与市场动态衔接问题
材料价格与市场动态衔接不畅是预算偏差的常见原因。编制预算时采用的材料价格滞后于市场实际价格,未及时收集最新市场价,导致预算中的材料费用与实际采购成本差距较大。对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考虑不足,未预留合理的价格调整空间,当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时,预算失去参考价值。材料规格与品牌不明确,预算中仅标注材料名称未细化参数,实际采购时因选择不同档次材料导致价格差异。此外,对新型材料、特殊材料的价格信息收集不足,缺乏市场调研,导致这部分材料预算编制不准确。
二、预算编制问题产生的关键成因
2.1 编制依据与基础资料不完善
编制依据与基础资料不完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设计图纸深度不足,存在缺项、漏项或标注不清等问题,导致编制人员难以准确计算工程量。地质勘察资料不详细,未明确场地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信息,影响地基处理、土方工程等项目的预算编制。市场价格信息渠道不畅通,缺乏权威、及时的价格数据来源,编制人员获取的材料价格、机械租赁价格等存在滞后性。此外,项目相关的政策文件、规范标准收集不全,导致取费标准、计算规则应用错误,影响预算的合规性与准确性。
2.2 编制流程与方法不规范
编制流程与方法不规范降低了预算编制质量。缺乏标准化的编制流程,各环节衔接松散,如工程量计算完成后未经过严格复核即进入定额套用环节。编制方法落后,仍依赖人工计算与经验判断,未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效率与精度。审核机制不健全,预算编制完成后缺乏多级审核流程,仅由编制人员自行检查,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同时,对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等动态因素考虑不足,预算编制未预留灵活调整空间,导致预算适应性差,难以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化。
2.3 编制人员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不足
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直接影响预算质量。部分编制人员对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熟悉最新的定额规则、计价规范,在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等环节易出现错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施工工艺、材料特性了解不足,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施工情况脱节。责任意识淡薄,工作态度不严谨,在数据录入、计算核对等基础工作中粗心大意,出现数据错误、漏项等问题。此外,缺乏持续学习意识,未及时掌握行业新政策、新技术,导致预算编制方法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工程管理需求。
三、解决预算编制问题的针对性对策
3.1 强化基础资料收集与审核机制
强化基础资料管理是提升预算质量的前提。建立完善的资料收集体系,确保设计图纸、勘察报告、政策文件等基础资料齐全、准确,对资料的完整性与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核。明确资料收集的责任部门与时间节点,如设计部门需在预算编制前提交完整的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勘察单位需提供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拓宽材料价格信息渠道,与供应商建立长期联系,定期收集市场价格数据,建立动态价格信息库,每月更新主要材料价格。加强资料复核流程,组织技术、造价、施工等多部门人员进行图纸会审,明确模糊不清的内容,对关键数据如构件尺寸、工程量系数等进行多方验证,确保基础资料能为预算编制提供可靠支撑,从源头减少因资料问题导致的预算偏差。
3.2 规范预算编制流程与方法标准
规范编制流程与方法可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制定标准化的预算编制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工作内容、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如工程量计算完成后需经复核人员审核通过方可进入下一环节,审核人员需在规定时间内出具书面复核意见。推广应用信息化编制工具,如造价软件、BIM 技术等,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定额智能匹配,减少人工操作错误,同时通过软件自带的校验功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筛查。建立多级审核机制,设置编制、复核、审批等环节,不同岗位人员分工协作,编制人员负责初稿编制,复核人员重点检查工程量与定额套用,审批人员对预算整体合理性进行把控。同时,制定统一的编制方法标准,明确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套用原则、取费标准等,形成书面手册并组织培训学习,确保预算编制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3.3 提升编制人员专业素养与管理水平
提升编制人员素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学习最新的计价规范、定额规则、政策文件等,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开展实践交流活动,组织编制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艺与材料应用,增强实践认知。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预算编制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对工作严谨、预算准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出现重大失误的进行问责,强化责任意识。鼓励编制人员参与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打造高素质的预算编制团队。
四、结论
通过强化基础资料管理、规范编制流程与方法、提升人员专业素养等对策,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高质量的预算编制能为项目造价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减少后期成本风险,对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保障项目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建筑行业预算管理向规范化、精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花.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影响因素及预算质量控制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3):88-90.
[2]欧阳娟燕.提升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有效策略[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2):172-174.
[3]蒋少华.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城市开发,2025,(08):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