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姜鳕娟
哈尔滨市松南学校
前言: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育衍生出了全新的形式,即智慧课堂。其作为十分新颖的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创建更加活跃、高效的课堂,使学生有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通过将智慧课堂带入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核心素养培育,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具备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新模式也会带来新问题,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技术、工具,做好课堂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平衡。
1. 智慧课堂的核心组成
1.1 智能教学平台
为了建设智慧课堂,并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首要前提需要开发高度智能化、可用性的教学平台,其构成主要有设备、应用程序等,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工具。设备主要指平板、互动白板等,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用于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在网络的支持下,这些设备也可被用于在线教学。在设备上的程序,如教学互动游戏,可以被用来活跃课堂,能够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游戏则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数学知识可以在不经过间传授。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将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同时增强课堂上的互动,使氛围更加活跃,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1.2 数字教育资源
智慧课堂的“智慧”也体现在教育资源方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数字教材的使用。此类教材由数字技术进行开发,和以往使用的教材不同,资源载体更加多样化,可以是图片、动画,甚至是使用程序进行模拟实验。使用这种教学资源,抽象的知识被具象化,更加直观的被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还可根据实际学情,适当引入拓展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对新知识的讲解,也可以是教授如何将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帮助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数学思维。
1.3 教学交互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在系统上完成备课、授课,还可通过对学生做题速度、正确率等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学情监控,精确发现学生的不足,为他们进行答疑,同时加强重难点的讲解,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强化了互动交流,教师可在课前发布一些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学,根据系统收集的学习信息来掌握学情。课中,教师可以用系统来点名,也可以随机抽取学生来回答问题。课后则可以用系统组织讨论,学生可以交流学习难点,或是分享学习中的心得。
2.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实践路径
2.1 科学分析学情
学情分析是智慧课堂的基础,正确实施可以使教学直击学生的“痛点”,也使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课堂流程。学情分析时,需要先掌握学生的学习数据、学习习惯等,利用诸如 AI 技术等具有分析能力的先进技术,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规律,从而掌握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明确其需求。例如,在备课时,教师可先布置预习任务,并向学生推送练习题,请学生课前完成。在学生完成题目后,系统自动批改,教师在教学系统中查看每位学生的完成时间、准确率,以及错误答案分布和错误答案归因,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截屏看到解题过程,了解其解题正确或错误的思路。由此开展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准确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互动、问题回答、作业完成等情况,在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快速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改进教学方案,实现精准教学。
2.2 运用多媒体技术
为了实现智慧课堂,要充分利用信息基础,拓展数字教学资源,开展更加多元化、吸引人的教学活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氛围的构建,使学生都能够始终抱有最大热情,主动思考遇到的问题。针对目前教学要求,教师在构建智慧课堂时,要更加注重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将更多时间用来讲“为什么、怎么样”,而不是用于阐述基本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数与代数”的运算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常常遇到困难,尤其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竖式计算的步骤,还要明白其中包含的运算原理。对此,多媒体就可将原理可视化,使运算过程更加直观。例如,可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构建“分步骤拆解”的教学场景。首先用动画呈现“学校购买 12 箱图书,每箱 24 本,一共需要多少本”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列出 24×12 的算式后,用色块分割将 12 箱拆分为“10 箱和 2 箱”,同步显示 24×2=48 、 24×10=240 的计算过程。接着通过“积木堆叠”动画演示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先用蓝色积木块呈现 24×2 的积 48,再用红色积木块错位呈现24×10 的积 240,最后用合并动画展示 48+240=288 的结果。在突破难点环节,多媒体课件可以故意展示将 24×10 的积写成 24 的错误竖式,让学生通过拖拽积木块的方式发现“少算了 9 箱图书”的问题,进而自主总结出“十位相乘的积需错位对齐”的算理。课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思路,设计出更多不同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3 运用虚拟实验
使用计算机,可以创建虚拟实验环境,用于辅助、替代数学实验过程,这种应用方式使学生更便捷地进行更多类型的实验。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创建的模拟实验环境。在“数与代数”中讲解小数的性质时,可以借助虚拟实验,呈现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教学中,可以构建生活情境,如超市货架上标注的0.5 元与0.50 元标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价格相同”。也可以借助程序构建等值兑换模型,提供 0.3、0.30、0.300 等可拖拽卡片,实验阶段,学生先将 0.3 卡片拖至正方形网格,系统自动涂色 30个小格;再拖动 0.30 卡片,网格则涂色 300 个更小的等分格,通过网格叠加对比,学生发现涂色面积完全重合。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形式变化为何不改变数值大小”,为小数运算奠定基础。该过程可辅以 VR 眼镜,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VR 技术可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成直观易懂的知识,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AR 技术也可以用于虚拟实验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在真实情境中叠加数字信息。同时,VR 和 AR 技术,营造虚拟环境,学生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开展各类数学实验,学生将获得更好的虚拟实验体验。
结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打造更加完善的智慧课堂,使教育实践更加具有创新性。在教师的视角下,这种“智慧”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和学生的互动,有助于观察其表现,再结合数据分析,可以更精确地掌握学情,然后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在学生的视角下,智慧课堂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平时能够自觉学习、实践,同时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智慧课堂的构建,为学生打造了更优质的学习环境,是教育创新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黄正波 . 信息化智慧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J]. 贵州教育,2024(10):29-32.
[2] 阮燕玲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J]. 辽宁教育 ,2024(2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