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激光扫描技术在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检测中的应用及探究

作者

刘宇

湖南中兴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湖南衡阳 421001

1 前言

激光扫描技术因其在便利性、精准性等方面的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探索其在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检测中的灵活运用方法,肯定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实践应用中总结经验,优化检测体系,提升检测效果。

2 激光扫描技术原理分析

2.1 激光测距原理

激光测距原理,基于激光光束发射到检测对象表面并折返的时间差来完成测距工作,结合飞行时间原理,计算距离,如式(1)所示:

式(1)中,S 表示激光光束与被检测对象之间的距离,单位:m ;c 表示光速,单位:m/s ;△ t 表示激光发射到接收之间的时间差,单位:s。激光扫描仪通过转动扫描装置,同步获取被检测对象多个点位的距离信息,结合三角测量原理,整合多视角下的距离信息,得到被检测对象的三维坐标信息。

2.2 相位偏移原理

对比发射与接收的调制光波相位差,计算距离,保持精度在 0.1~0.5mm 级,激光检测对混凝土表面> .0.2mm 的微裂缝引发相位畸变极其敏感,准确识别裂缝边缘的相位突变特征,在隧道、桥梁等混凝土裂缝检测中优势明显[1]。对比激光测距方式,相位偏移法精度更高,但测程变短,比较适合重点位置的精细扫描检测。

3 激光扫描技术分类

光扫描技术主要包括脉冲式、相位式、三角测量式,对比各类测量方式的适用场景,如表1 所(注:表中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网页资料分析等)

表1 激光扫描技术分类表

4 水利工程混凝土表面裂缝检测的重要性

4.1 利于保障坝体结构安全

水利工程混凝土表面裂缝会削弱工程结构的防渗性能,引发渗透性破坏或灾难性事故,减少工程设计寿命,降低工程稳定性 [2]。进行混凝土表面裂缝检测,确定裂缝宽度演变情况,据此评估工程结构安全状态,对相关裂缝隐患加以提前处理,并为加固决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保障坝体结构安全。

4.2 利于水利工程功能性与经济性维护

裂缝造成的工程渗漏,会显著降低工程抗渗能力,影响防洪、蓄水等核心功能,不利于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可能引发其他事故。此外,早期检测能有效避免裂缝拓展为深层、贯穿性损伤,减少工程后期因碳纤维加固、灌浆等带来的高昂修复费用,减少水利工程建设、维护保养成本,降低运维经济压力。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水利工程应定期检测混凝土表面裂缝,并对裂缝位置、深度、宽度、发展动态等详细记录,纳入工程档案,为工程后期维护提供参考 [3]。分级处理标准,宽度 <0.2mm 的裂缝,必须用精密仪器检测;宽度>0.5mm 的贯穿缝,必须安排专项处理,否则难以通过施工质量验收。

5 激光扫描技术在水利工程混凝土表面裂缝检测中的应用

5.1 数据采集与获取

(1)核心设备配置。对比其他波长,选择配置 532nm 绿色脉冲激光器,因 532nm 绿光处于人眼最敏感的可见光谱范围(555nm 附近),相同功率下亮度比红光高 3 倍~ 5 倍,显著提升检测可视性;装载 40MHz 高频表面波探头,构成非接触式检测系统,精确控制激光聚焦与接收时序,支持 0.5 ~ 1.2mm 的空间分辨率扫描。同时,采用自适应滤波技术,配置特殊镀膜光学元件,在受到10 万lux 强光干扰时,激光扫描过程仍能维持信号反射率在92.3%±0.8% 之间,提升检测稳定性。设置检测系统防护等级:IP68,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一种电子设备外壳防护等级标准,做好防潮设计,适用于输水隧洞、水坝闸门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多粉尘、高湿度工况环境监测[4]。

(2)数据采集、获取。针对典型工程,梳理数据采集与获取方式,结合两种工况进行具体化分析。一是坝体扫描,对坝体迎水面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设置超密点云采样间距1mm,获取高密度点云数据,再以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实现自主定位,进行后期数据处理验证,控制平面测量精度≥ 1.2mm,达到水利工程 ms 级的裂缝、变形监测标准。在扫描进程中,采集混凝土表面纹理信息,为工程结构分析 提供多维数据支持 [5]。二是隧洞检测,引入六自由度机械臂,配合三维激光扫描仪,适用于复杂的隧洞曲面结构,利用机械臂的灵活运动补偿,支持垂直方向 270°大倾角扫描、水平方向 360°无死角覆盖扫描,采集完整的曲面结构数据。持续优化扫描路径,提升单侧站全周向扫描效率,保证点云密度 ⩾ 500 点 /cm2。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噪声过滤。抑制环境振动干扰,设置PCL 半径滤波参数化方案,在数据处理中引入半径滤波系统,设置搜索半径 5cm,邻域点阈值 6 个,过滤因人为操作不当、施工机械振动等产生的离散噪点。引入 FFT 分析方式,发现90% 的干燥信号主要集中在20 ~200Hz 频段,滤波处理后,信噪比从初始12dB 提升至28dB。

(2)特征提取。构建激光-裂缝距 相关数据的主要特征。一是总结峰值响应规律,操控激光扫描仪重 面裂缝 1mm 时,反射信号峰值最大,与菲涅尔反射理论观点 高效反射,而在距离< 1mm时,信号强度开始下降,可能是部分激 间距增加时,反射信号呈指数衰减趋势,在检测距离≥ 5mm 时,信号幅 线性回归分析,构建激光信号衰减数字模型,如式(2):

V=3.2×e-0.82d (式2)

式(2)中,V 表示信号幅值,单位:V,表征测量点的激光信号电压幅值,反映信号强度;d 表示测量距离,单位:mm,表示激光扫描仪、混凝土表面的距离;e 表示自然对数的底,在指数衰减模型表征自然指数函数。该模型拟合优度较高,进一步分析表面,衰减系数 0.82mm-1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测混凝土表面特征,为后续测量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3)三维重建。一是自适应 α 参数,引入曲率权重因子,形成动态调节机制,实时计算三维点云的局部曲率 C,综合基准系数 K,构建非线性映射关系,保持 α 在区间 0.5~3.0 之间的智能浮动。通过标准数据集验证,自适应α 参数优化算法能显著降低曲面重建的均方根误差,具体计算过程,参考式(3):

式(3)中,a 表示自适应参数,无量纲参数,用于动态调整算法行为‌;k 表示混凝土表面材料特性相关的基准系数,一般取值1.2,为固定比例系数,无量纲; |C| 表示归一化处理的局部曲率绝对值,曲率单位为m-1,归一化后转为无量纲值‌;0.5 表示曲率影响因子,可经大量实验检验、优化后确定最佳值,实验确定的常数,无量纲‌。该算法解决了以往三维模型构建中平坦区域欠拟合、尖锐特征过于平滑等现实问题。

(4)数据分析。构建多模态关联模型,支持对检测数据的深度分析,具体数据维度、分析工具、工程意义等,如表2 所示。

表2 多模态关联模型数据分析表

(注:表中内容来源于多模态关联模型不同数据维度的深入分析)

5.3 裂缝识别与结果

(1)拱坝裂缝识别与结果。操控三维激光扫描仪按照上述方式,对水利枢纽拱坝展开全坝面检测,识别出18 条宽度 ⩾0.2mm 的裂缝,基本分布在坝体迎水面高层高程195 ~210mm 范围内。再引入多测站数据配准算法,控制裂缝定位精度 ⩾±0.05mm ,达到水利部《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SL713-2015 的试验标准。

(2)输水隧洞检测。针对长度 32km 的输水隧洞检测,扫描速率达到 1.5km/ 日,但隧洞内相对湿度通常>85%,可能造成扫描点云数据丢失,装置除湿设备,并辅以多角度扫描技术,提升检测效率,对比分析激光检测技术、传统检测技术,如表3 所示。

表3 裂缝检测结果对比表

(注:数据来源于激光检测技术、传统检测技术对比实验)

6. 技术优势与挑战

结合某水坝裂缝检测实施流程分析激光扫描技术的优势与挑战,以期检测坝体迎水面及排水廊道的裂缝发育情况,选择两种检测技术:无人机航测、激光扫描检测,其中无人机航测的航高 80m,旁向重叠率 70%、航向 65% ,结合航测数据,生成三维模型,定位裂缝位置;激光扫描检测,按照上述流程展开,总结检测效果,如表4 所示。

表4 无人机航测与激光扫描检测效果表

(注:数据来源于无人机航测与激光扫描的对比检测实验)

6.1 技术优势

一是非接触检测,激光扫描技术无需直接接触物体即可检测混凝土表面裂缝,避免损伤被测物体表面,在高价值文物、危险环境检测方面有较高优势。 是能集成BIM 技术,支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点云数据对接建筑信息模型,支持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施工环节的数字化系统管理,有效提升工程施工效率,保障施工数据可追溯性[6]。

6.2 技术局限性

是误差相对较大,工程曲面结构点云配准误差可能会达到 1.2mm,虽然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L/T631)规定的水利工程 ⩽ 10cm 的宏观监测要求,但检测过程也会受复杂几何形态影响,从多视角扫描被测物体时产生累积误差,需后期人工再次校准。二是微裂缝识别能力不足,对于宽度 的裂缝,激光点云分辨率有限,易漏检,需依赖超声法辅助验证。

7. 未来研究方向

7.1 开发新技术

开发抗干扰激光源结合水利工程检测环境,重置激光调制频率、脉冲宽度等参数,需优化环境光补偿算法,提升检测准确度、稳定性。

7.2 裂缝智能分类

引入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基于迁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的裂缝识别模型,形成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依靠这种新型模型,自动识别裂缝类型,判断裂缝宽度,给出处理建议。同时,可促进激光扫描与 IoT、数字孪生技术融合,构建ms 级BIM 模型,并基于应变传感器实现检测结果的实时反馈,提升裂缝检测效率。

结语:综上,文章就激光扫描技术在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检测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探究,以上提出的各类观点、技术是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与创新性应用,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检测效率,节约了检测成本,突破了传统检测方式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戴道锌,徐静,周勤存,等 .AWG 中波导间耦合造成的相位畸变的分析 [J]. 光子学报,2003(8):960-63.

[2] 靳子璇 .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 [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3):177-179.

[3] 梁露 . 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裂缝检测中的应用 [J]. 品牌与标准化,2025(3):148-150.

[4] 芯惠通 JetNet 4506-M12 6D 网管 M12 / IP68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J]. 软件,2008(11):8.

[5] 郑兴国.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引水隧洞衬砌结构裂缝检测中的应用[J]. 水利技术监督,2024(11):58-61.

[6] 孙昊阳,舒强 . 三维激光扫描与 BIM 的集成技术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J]. 治淮,2025(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