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化中小学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研究

作者

师倩倩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第二小学 山东省 253300

   

引言:

教育督导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职责,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督导体制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体制结构不清晰、运行机制不健全、评价手段不科学、队伍建设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基础教育质量的发展。随着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日益增强,优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已成为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紧扣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立足地方教育实际,围绕督导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创新和督学队伍优化等方面,深入开展系统性、实践性研究探索,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改革路径,推动教育督导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

1. 当前中小学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现行教育督导体制结构概述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督导体制总体上呈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各级政府均设有相应的教育督导机构,形成了纵向贯通的督导网络。近年来,随着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的逐步推行,地方中小学教育督导体系不断健全,责任督学制度已成为当前教育督导的重要形式。责任督学通常由具备一定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承担日常性督导、专项督导、结果反馈等多项职责,旨在实现教育工作的科学监督与有序指导。多数地区设立了督导室或教育督导委员会,配备了专兼职督学队伍,并通过挂牌、驻校、巡查等方式履行督导任务,初步构建了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的督导工作格局。然而,从组织设置、职责划分到运行效率,当前教育督导体制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督导机构设置不够独立,职能定位模糊。在一些地区,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存在职能重叠、监督对象混淆的现象,造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削弱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责任督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部分责任督学存在“只挂牌不督导”现象,导致挂牌督导流于形式。此外,督导内容单一,主要聚焦校园安全、教学常规等表层问题,忽视了对教学质量、教育公平、学生发展等核心指标的科学评价。同时,督学队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与在岗提升机制,激励机制不到位,导致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判断力和执行力有限,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督导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1.3 影响机制改革的内外部因素

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内部来看,传统行政主导的教育管理思维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督导职能的发挥,使得改革缺乏足够的系统性与前瞻性。部分基层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督导认识不到位,认为督导只是“评估检查”或“行政手段”,未能真正将其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再者,地方在督导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经费紧张、师资不足,难以配备专业化的督导团队。从外部环境看,当前教育评价改革尚未与督导制度改革充分对接,尚未形成教育督导与质量评价、资源配置、问责机制的良性互动。此外,科技手段运用不足,缺乏智能化、数据化支撑手段,也制约了教育督导效率与精准度的提升。因此,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优化亟需多方协同发力,从制度设计、人员培养、技术赋能等多维度推进深层次变革。

2. 优化中小学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

2.1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教育督导制度体系,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首先,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上相对独立,强化“评督分离”的原则,明确各级督导机构的权力边界与职责归属,使教育督导真正承担起教育质量监督与问责的职能。其次,优化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岗位职责清晰、督导内容具体、评估标准统一的工作规范,增强挂牌督导的实效性和权威性。再者,建立教育督导成果与教育决策、资源配置、干部考核等环节的联动机制,实现“督导有反馈、反馈有整改、整改有问效”的闭环管理。同时,应制定科学的督导工作流程和程序,确保督导行为依法依规开展,提升制度运行的严谨性与可操作性。对于政策制定层面,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文件,为教育督导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使教育督导在制度层面得到有力支撑和制度性落实。

2.2 创新教育督导运行机制

优化教育督导的关键在于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与迭代。要跳出传统“检查式”督导思维,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突出育人导向和质量导向,构建科学、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首先,应推动数据驱动的督导模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时采集、分析和呈现学校办学质量、师资状况、学生发展等多维指标,提升教育督导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其次,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项督导、随机督导、暗访督导等多样化形式,增强督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杜绝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再者,构建“督导 + 服务”的新机制,不仅发现问题,更注重提出改进路径与发展建议,实现由“督”向“导”的转型。此外,要加强信息公开与成果共享,推动督导结果公开化、透明化,增强社会监督和家长参与,营造协同共治的教育督导环境。通过构建“制度规范 + 技术支持 + 公众参与”的复合型运行机制,切实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3 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高素质的督学队伍是教育督导机制有效运转的根本保障。当前督学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性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等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提升队伍素养与综合能力。首先,应明确督学岗位任职条件,严格遴选标准,注重选拔具有教育教学一线经验、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骨干力量,建立健全人员聘任机制,保障督学队伍的专业化基础。其次,要系统化开展岗前培训、在岗研修、专题讲座、挂职交流等多层次培训活动,强化对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评价体系、心理发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督学的综合判断力和专业执行力。同时,应建立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将督学工作实绩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激励,激发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还可通过设立“优秀督学”评选、开展督学案例评析等方式,提升团队凝聚力与专业影响力,推动形成一支理念先进、素养全面、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教育督导人才队伍,从而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

优化中小学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督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还能有效保障教育公平与质量。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深入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改革路径,力求构建一套具有可行性与推广性的教育督导新模式。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研究与实践结合,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为促进中小学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琴 .2024 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 [J]. 人民教育 ,2025(Z1):17-43.

[2] 周艳丽 .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D].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4.DOI:10.27787/d.cnki.ghrbs.2024.000659.

[3] 吴书桐 . 重庆市县域义务教育政府督学的优化路径研究 [D].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3.DOI:10.27348/d.cnki.gscwc.2023.000023.

[4].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J]. 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2(06):1-22.

[5] 杨 秋 兰 . 中 小 学 青 年 教 师 激 励 机 制 研 究 [D]. 山 东 大 学 ,2020.DOI:10.27272/d.cnki.gshdu.2020.00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