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牛巴氏杆菌防治技术:高原藏区基层兽医工作实践与探索

作者

娜姆江

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江茸乡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一、引言

高原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牛巴氏杆菌病的高发区域。该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具有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的特点,对牦牛、藏羊等当地主要畜种构成严重威胁。基层兽医作为疫病防控的第一线力量,其工作内容与技术应用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本文结合高原牧区实际,系统阐述基层兽医在牛巴氏杆菌防治中的具体实践。

二、高原藏区基层兽医工作内容与牛巴氏杆菌防治技术的结合

(一)疫情监测与报告:构建防控网

1. 监测点布局与动态排查

基层兽医在关键区域(如养殖密集区、交易市场、迁徙路线)设立监测点,定期对牲畜进行临床检查与样本采集。例如,西藏措美县通过“村 - 乡 - 县”三级监测网络,发现高海拔牧区因气候寒冷、草料短缺导致牲畜免疫力下降,牛巴氏杆菌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监测内容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分泌物性状等指标,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快速锁定疫情源头。

2. 实时报告与信息追踪

一旦发现疫情,基层兽医需立即上报至县级疫控中心,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报告内容涵盖病例数量、临床症状、地理分布等信息,为上级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例如,2024 年青海玉树某牧场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疫情,基层兽医通过实时报告,协助上级部门迅速划定隔离区,阻断疫情扩散。

(二)诊断与治疗:科学应对疫情

1. 快速诊断技术应用

高原牧区医疗资源有限,基层兽医需掌握 PCR 检测、细菌培养等快速诊断方法。例如,通过采集病畜鼻液、血液样本进行 PCR 检测,可在 24 小时内确认病原。此外,基层兽医还需具备临床鉴别能力,区分牛巴氏杆菌病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

2. 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病畜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基层兽医需制定差异化治疗方案。例如:

· 急性病例:采用头孢噻呋与恩诺沙星联合注射(每千克体重 2.5 毫克头孢噻呋+5 毫克恩诺沙星,每日2 次,连用3 日);

· 慢性病例:使用磺胺二甲嘧啶(首次剂量每千克体重0.2克,维持剂量0.1克,每日2 次,连用4 日);

· 并发症处理:对出现脱水的病畜,注射葡萄糖、碳酸氢钠和复方氯化钠混合液,维持酸碱平衡。

(三)预防与控制:多维度阻断传播

1. 疫苗接种与免疫增强

基层兽医需根据当地流行血清型选择疫苗。例如,西藏地区常用 O/Q 株双联灭活油乳剂疫苗,其抗原谱既能涵盖 A、B 两型优势流行株,又具备乳化佐剂在寒冷环境下缓释抗原、延长保护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牦牛生长节律设定“2 月龄首免 +21 日强化”程序,使仔牦牛于春季换场前即可形成稳固体液免疫。

2. 生物安全措施落实

基层兽医需指导牧民实施严格消毒制度,定期对圈舍、工具进行火焰消毒或 2% 苛性钠溶液喷洒。同时,规范牲畜转运流程,要求运输车辆在装载前进行彻底消毒,并配备隔离区以防止交叉感染。

3.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基层兽医需监督牧民对病死畜禽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并使用生物处理剂加速分解。例如,在化尸池中按每 10 立方米添加 1 公斤病死动物无害化生物处理剂,可有效杀灭病原。

(四)科研合作与技术推广:提升防治水平

1. 参与国内外科研合作

基层兽医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基因缺失弱毒苗、亚单位疫苗等新型防控技术。例如,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发的牛巴氏杆菌病基因工程疫苗,在高原牧区试点中显示免疫保护率达 90% 以上。

2. 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

基层兽医需定期参加培训,掌握最新诊断技术(如荧光定量 PCR)与治疗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通过“一对一”现场指导,帮助牧民掌握科学饲养管理技巧,减少应激因素。

(五)科普宣传与公众教育:增强防疫意识

1. 多渠道宣传牛巴氏杆菌病知识

基层兽医需利用藏汉双语宣传册、短视频、微信群等渠道,向牧民普及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例如,在玉树州开展的“防疫知识进牧区”活动中,通过动画演示病畜隔离流程,显著提升牧民配合度。

2. 推广科学饲养与疫病防控技术

基层兽医需指导牧民实施轮牧制度、合理补饲等措施,提升牲畜整体健康水平。例如,在阿里地区推广的“冬季圈养 + 夏季轮牧”模式,使牛巴氏杆菌病发病率降低 40%, 。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西藏措美县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控

2024 年,措美县某牦牛养殖场从四川引进 205 只牦牛,到场后第 4 日突发疫情,发病43 只,死亡率 8.78% 。基层兽医通过以下措施控制疫情:

1. 快速诊断:采集病牦牛心血、肝脏等样本进行PCR 检测,确认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2. 紧急隔离:对病牦牛进行隔离,并对健康牦牛群接种自制菌苗(生理盐水洗脱纯菌落,加入肉汤增菌培养24 小时,加入 0.8% 甲醛灭活后制成);

3. 联合治疗:采用氟甲砜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肌肉注射,每日1 次,连用3 日;

4. 环境消毒:对圈舍、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并加强通风换

(二)青海玉树牦牛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控

2025 年,玉树州某牧场发生牦牛巴氏杆菌病疫情,基层兽医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疫情清零:

1. 疫苗接种:对健康牦牛接种灭活疫苗( 100kg 以下注射 4mL ,超过 100kg 注射6mL);

2. 生物安全:要求所有进出牛舍的人员更换工作服,并使用消毒液洗手,同时对鞋子进行消毒;

3. 环境治理:定期清除牛舍周边污水池和垃圾堆,减少吸血昆虫滋生;

4. 营养支持:为病牦牛提供口服补液盐和易消化精饲料,增强免疫力。

四、挑战与对策

1. 疫情复杂多变:牛巴氏杆菌病原变异速度快,导致疫苗保护率下降。基层兽医需加强病原监测,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2. 防治资源有限:高原牧区交通不便、医疗设备短缺,基层兽医需通过移动诊疗车、远程会诊等方式弥补资源不足。

3. 牧民防疫意识薄弱:部分牧民因传统习俗或经济原因拒绝疫苗接种。基层兽医需通过案例教育、补贴政策等方式提升其配合度。

五、结论

高原藏区基层兽医在牛巴氏杆菌防治中承担着疫情监测、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科研推广与科普宣传等多重职责。通过构建监测网络、应用快速诊断技术、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参与科研合作与加强公众教育,基层兽医有效控制了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保障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提升防治技术水平,以应对疫情变化与资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