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

吴雅昱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横板桥学校419315

摘要: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探究

引言

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行为方式。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小学生存在着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上课不专心、作业拖拉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共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自律性、协作精神和诚信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小学生保持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免疫力,预防疾病,保证身体健康。(2)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按时完成作业、预习复习、认真听讲等,都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业成绩。(3)增强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等,有助于小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小学生适应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竞争力。(4)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优化策略

2.1强化学生对情感认知与道德理解的重要性

为确保小学阶段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关键在于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小学情感道德教育中的问题,重视将行为习惯培养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推进道德情感教育的深入开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价值的短视频,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此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辩论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常见行为进行热烈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道德行为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助力学生塑造优良行为习惯

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需经历模仿、依从、遵从及服从等阶段。小学生天生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务必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提出要求之前,应先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做到。此外,各科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重视融入养成教育,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例如,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班主任在看到地面上有垃圾时应及时捡起,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传达乱丢垃圾是不正确的,使学生以班主任为榜样,在看到垃圾后及时将其投入垃圾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利用班级微信群,助力日常行为习惯养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微信已成为沟通的重要工具。众多班级纷纷建立微信群,以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教师不仅会在群里布置作业,还会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依托日常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与体验,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拍摄学生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小视频,并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例如,有的学生主动承担班级卫生工作;有的学生在学校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或者当学生参加学校比赛并获得奖励时,教师可以及时将其分享到微信群里。当其他学生看到熟悉同学的身影时,自然会反思自身,不断进步。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身上存在的陋习,并拍摄下来。在此过程中,可将图片进行模糊处理,以尊重学生隐私。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促使他们改正。通过班级微信群这一平台,我们共同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2.4重视家校联合,强化学生行为引导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仅凭教师的单方面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陪伴者,其对学生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选择进城务工,忽视了对学生的管教;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缺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还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成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密切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及时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家长,督促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与指导。同时,为了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可以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结语

总之,小学生的可塑性尤为显著,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实施积极的教育引导,并与家长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积极营造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为学生打造一个优良的文化氛围,助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举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邱顺英.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J].人文之友,2021(10).

[2]祖祥山.孙国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究[J].好日子,2020(19)

[3]刘晓梦.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