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鱼稻生态种养模式技术

作者

王立秋

梨树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136500

一、鱼稻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原理

鱼稻生态种养模式是构建稻鱼相互依存、促进的稻田生态系统,依托二者共生关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平衡,生态学原理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物质循环利用原理。水稻生长需吸收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鱼类排泄的粪便含丰富氮、磷,可作水稻天然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鱼类活动能搅动田水、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为水稻提供更多可利用营养,形成“水稻吸营养—鱼类补肥—土壤肥力升—水稻增产”的循环链条。

第二,生物共生互利原理。水稻为鱼类提供栖息环境,稻田杂草、浮游生物等可作鱼类天然饵料,降低饲料成本,水稻茎叶能遮挡阳光、降低田水温度,避免鱼类高温应激。鱼类可捕食稻田害虫(如稻飞虱、二化螟)和杂草,减少病虫害与农药使用,其游动还能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升水稻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能力,实现稻鱼互利。

第三,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该模式通过增加稻田中水稻、鱼类、浮游生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抗干扰与自我调节能力。相较于传统单一水稻种植,稻田生态系统更稳定,能有效应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冲击,保障农业生产稳定。

二、鱼稻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

(一)稻田选择与改造

稻田的选择是鱼稻生态种养模式的基础,应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稻田,避免选择地势低洼易涝、水源污染严重或土壤贫瘠的地块。

稻田改造主要包括田埂加固、开挖鱼沟和鱼溜、完善排灌系统等工作。田埂加固时,需将田埂加宽至适宜宽度,加高至合理高度,用夯实机夯实,防止田埂渗漏和鱼类逃逸;鱼沟和鱼溜是鱼类栖息、避暑和摄食的重要场所,鱼沟一般沿稻田四周开挖,保持合适的宽度与深度,鱼溜则开挖在稻田的四角或中央,占稻田总面积的一定比例且保证足够深度,鱼沟与鱼溜之间需相互连通;排灌系统应采用独立的进水和排水渠道,进水口设置过滤网,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稻田,排水口设置防逃网,避免鱼类逃逸。

(二)品种选择

鱼稻生态种养品种选择需遵循“互补性、适应性、经济性”原则,既要匹配稻鱼生长需求,又要适应当地气候与市场,兼顾效益。水稻品种应选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性强、生育期适中的类型,如“湘早籼45 号”“中早39”“扬粳4227”等。这类品种茎秆粗壮,能承受鱼类活动冲击,淹水时可正常生长,避免因倒伏影响鱼类生长与稻田产量。

鱼类品种需适应稻田环境,具备食性广、生长快、抗病力强且与水稻周期匹配的特点,常见有草鱼、鲫鱼、鲤鱼、泥鳅、黄鳝等。其中,草鱼食杂草可控草,鲫鱼、鲤鱼杂食能捕食害虫与浮游生物,泥鳅、黄鳝适浅水环境且市场需求大、效益高。实际生产中,可采用草鱼 + 鲫鱼 + 鲤鱼等多品种混养,充分利用饵料资源,提高鱼类产量。

(三)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保障鱼稻生态种养模式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水质管理、肥料管理、饲料投喂、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具体参考表1。

表1 田间管理的具体内容

三、鱼稻生态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鱼稻生态种养模式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从实际生产情况来看,传统单一水稻种植模式仅能获得水稻收益,而鱼稻生态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因鱼类活动改善稻田环境而略有提升,还能额外收获鱼类产品,双重产出使得每亩经济效益相比传统种植模式大幅提高。该模式还减少了化肥、农药和饲料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例如化肥使用量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明显减少,相应的化肥成本也随之降低。

(二)生态效益

鱼稻生态种养模式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鱼类的粪便是天然肥料,替代了部分化肥,减少了化肥中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农田径流进入水体,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该模式下稻田氮、磷流失量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有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鱼类捕食稻田害虫和杂草,减少了病虫害发生,降低了农药使用量,避免了农药对土壤、水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平衡。

四、结语

鱼稻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符合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的高效生产模式,通过构建水稻与鱼类的共生生态系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该模式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洋,廖浩宇,李虹,等 . 池塘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技术要点 [J]. 中国水产,2023(8):83-85.

[2] 缪杰 . 鱼稻生态种养模式关键技术 [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 282+291 .

[3] 王文艳 .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技术初探 [J]. 农家参谋,2018(5):17.

[4] 钱伦,沈晨飞,苏晓逸 . 池塘种稻生态高效种养模式 [J].科学养鱼,2015(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