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优化研究

作者

温亚娟 秦一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45115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重要性。”1 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做好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有利于稳定就业的局势。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技术迭代迅速,对从业者专业要求日益提高。但是依然有很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大多数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就业问题,缺乏整合性与系统性来指导就业的全过程。本研究借鉴教育学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以 xx 学院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就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以 xx 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通过实证调研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学院就业指导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青年职业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深刻指出,职业选择应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实现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的重要途径。这为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提供了根本遵循。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就业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这一系列论述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3. 三维模式:该模型强调教育的多维性与综合性。知识是基础,指对就业市场、政策、岗位等的认知;技能是关键,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沟通协作等实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核心,关乎学生的就业心态、职业伦理与长远发展规划。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就业指导的完整体系。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高职就业指导、三维模式应用的学术成果与政策文件,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访谈法:对 10 就业指导教师、3 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及60 名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就业指导的实施细节、企业用人需求及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困惑。

四、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知识维度:教学内容滞后,供需存在错位

调查表明超 70% 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与当前实际脱节”。教师授课多集中于通用理论,如就业政策解读、信息搜集方法等,但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最新动态、特定岗位(如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新兴职业(如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发展前景等领域特异性知识涉猎不足,从而导致知识学习与学生市场需求之间错位。

(二)技能维度:培训不连贯,实操性与情境化欠缺

学院虽开展了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技能培训,但多呈“流程性”、“一次性”特点,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与反馈机制。超过 65% 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所学的面试技巧在实际求职中“作用有限”。访谈发现,培训缺乏情境化设计,未能模拟电子信息企业真实的面试流程与技术考核场景。同时,如职场礼仪、团队沟通、项目协作、时间管理等软技能以及特定岗位所需的工具软件操作等硬技能培训均存在明显短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引导机制缺失,价值塑造不足

问卷调查表明,近 40% 的毕业生在求职期间存在“焦虑”、“迷茫”情绪。xx 学院电子信息类的指导重心集中于前两个维度,缺乏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前瞻性干预和积极心态的培养。价值观引导多停留在口号层面,未能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价值理念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与实习实践全过程,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

五、优化策略

(一)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将就业工作前置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一侧重职业认知与自我探索,大二上半学期强化专业技能与岗位实习,大二下半学期聚焦求职实战与职业发展。每一阶段都设计相应的课程、活动和评价标准,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体系。

(二)深化三维模式的系统整合与课程改革

在课程设计上,舍弃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就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割裂的模式。如教师在讲授“单片机原理”时,要把理论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强调工程师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推动就业指导与企业开展深度融合,邀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分享其职业成长中的价值选择,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构建云平台,强化动态反馈与校企协同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企业反馈于一体的智慧就业云平台。一方面,实时推送行业动态与岗位需求,减小信息差;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收集学生求职困惑、企业评价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指导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同时,加强与电子信息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培训资源,共建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协同、供需对接”的反馈闭环系统。

六、结语

本研究基于三维模式,实证分析了高职院校 xx 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优化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从构建全程化体系、深化课程整合、创新技术平台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专业大类就业指导的特殊性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持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贡献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M].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5.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

[3] 杨晓慧 . 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3- 2014)[M].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14.

[4] 教育部课题组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M].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19.

[5] 李健.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培育优化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 2023.

[6] 樊路放 .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 苏州大学.2010.

[7] 吴克明 .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8] 新华社 . (2024 年 5 月 28 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取自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4- 05/28/c_1129979996.htm

温亚娟(1992.6—),女,汉族,籍贯:河南商丘人助教,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