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就业结构优化

作者

杜凯雪 刘雨佳 刘依婕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与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把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组织化、现代化方向转变。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支撑。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育,有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根本问题。

(二)传统农民转型的迫切性

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低学历化”趋势。传统农民在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市场意识等方面普遍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经验种地的方式效率低、效益差,缺乏可持续性。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要求农民具备更高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面对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推广,传统农民必须向“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方向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机遇[1]。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的新一代农民。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田人”,而是现代农业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引领者,是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科技化发展的推动者。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程度更高,思维更开放,技术应用能力更强。他们往往拥有稳定的生产规模、明确的经营目标和较强的市场意识,能够通过科学管理、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他们在生产中运用先进技术,在管理中推行科学制度,在营销中把握市场方向,有效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组织化水平。

这类群体的成长推动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传统型向智能型转变。通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拓宽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新型职业农民还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其他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技能,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依托他们的发展,农村可以实现人才回流、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培训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培训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脱节。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培训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缺少操作性强、贴近实际的内容,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农村基层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培训教师数量有限,缺乏长期稳定的教学团队。一些地区的农广校、农技站功能弱化,难以承担系统性教育任务。培训周期短、覆盖面小,难以支撑农民从传统劳动力向职业化转型。

(二)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乏认知,对职业农民身份的社会认同度较低。传统观念影响深远,不少农民仍将务农视为低层次、低收益的选择,对通过培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意愿不强[2]。

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现象普遍,留守群体年龄偏大,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能力有限。部分受训农民仅为获取补贴而参加培训,缺乏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培训内容与个人发展规划脱节,也进一步降低了参与意愿。

(三)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国家层面虽出台了多项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但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不到位的现象。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导致培训计划难以有效开展。一些地方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可享政策知之甚少,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和资源。

政策设计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考核指标过于注重培训人数而忽视实际成效。补贴发放流程繁琐、监督机制不完善,也造成部分培训机构为追求资金而忽视培训质量,影响了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和参与积极性。

(四)与农村产业发展脱节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农村实际产业发展存在一定脱节。培训内容与当地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难以帮助农民实现技能落地与就业转化。在缺乏相应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即使培训效果良好,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就业和创业路径。

部分地区未能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导致农民技能不能用于实际生产,培训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现代农业对信息化、机械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而多数培训尚未充分融入数字农业、智能管理等内容,制约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链条的能力。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农业转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式种植方式逐步退出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对人才的专业化、技术化需求日益增强。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知识、生产管理技能和市场运作能力,具备从事高效农业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胜任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岗位。

随着农民专业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愿意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稳定的职业,不再依赖季节性务农或外出打工。这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使农业不再是被动维持的职业,而成为有吸引力的就业选择。

(二)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提升,农村不再局限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而是逐步向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等环节拓展。这一过程中,催生了大量非农就业岗位,推动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以农产品加工为例,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掌握加工工艺与市场需求,对接企业、参与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地区加工厂、小微企业的兴起。在服务业方面,职业农民利用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直播带货、农事服务等新型业务模式,为农村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和就业形式。

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扩大了就业容量,也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推动农村由“农业单一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从而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3]。

参考文献:

[1]黄蓉.产业转型视阈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1(7):5-9.

[2]卢小平,张海建,李红.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供需错配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