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辅助下小学美术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张珊珊

浙江省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322200

一、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 灌输式” 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步骤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绘画课程中,教师通常会给出一个绘画主题和范例,让学生照着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极大限制。

教学评价单一。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主,评价标准往往侧重于作品的形似程度和技巧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情感体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导致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失去学习信心。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如学习时间、学习成绩、作品风格等,人工智能系统能够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美术学习资源,包括绘画教程、艺术作品欣赏、创意启发等。例如,对于喜欢卡通绘画的学生,系统可以推送相关的卡通绘画教程和优秀卡通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工智能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智能教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当学生在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出现问题时,系统可以通过语音提示、图像标注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人工智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设备获得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还可以丰富教学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主观评价外,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如创意性、技巧性、情感表达等。系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人工智能辅助下小学美术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

构建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小学美术个性化学习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作品特点等,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档案。通过对学习档案的动态管理,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学习档案,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路径。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路径应该具有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随时调整学习内容和顺序。

利用人工智能开展互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智能设备和教学软件,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通过在线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人工智能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人工智能评价可以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分析,教师评价则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达等方面,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综合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小学美术个性化学习模式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真正发挥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舟.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19):126-127.

[2]程林.人工智能辅助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N].大河美术报,2025-05-09(014).

[3]陈德市.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应用对策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4):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