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研究

作者

常乐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在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的当下,将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融合,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二、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剖析

(一)儒家文化基因

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中庸”等观念,这些在书法艺术中有着深刻体现。从笔法来看,讲究藏头护尾、中锋用笔,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追求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恰似君子的品德修养,不张扬却蕴含力量。在书法作品的布局上,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和谐统一,如同儒家倡导的社会秩序,各安其位、相互协调,追求整体的和谐美,这正是“礼”的秩序感在艺术中的反映。例如颜真卿的楷书,结构端庄雄伟,气势磅礴,笔画刚劲有力,体现出儒家的忠义精神与浩然正气,传达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意识。

(二)道家文化基因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逍遥的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深远。书法创作强调“意在笔先”,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不做作的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契合。草书的自由奔放、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摆脱了楷书的规整束缚,在笔画的连绵与挥洒中,体现出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如同道家追求的精神自由。张旭的草书,笔势连绵回绕,跌宕起伏,仿佛是自然万物在自由生长、变化,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道家精神。同时,书法中的留白艺术,以无胜有,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给人以空灵、悠远的意境之美。

三、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培育正确价值观

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诲与价值观念。通过欣赏和书写经典诗词、名言警句等,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书写《祭侄文稿》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书写《崔子玉座右铭》能强化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将这些蕴含传统价值观的书法内容融入思政教育,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塑造健全人格

书法艺术强调笔法、结构、章法的和谐统一,要求书写者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专注、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长期学习书法,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克服浮躁情绪。同时,在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过程中,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在练习颜真卿楷书时,其笔画的厚重、结构的稳健,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雄浑大气的力量,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直、坚毅的人格特质。

(三)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通过深入学习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历程,感受不同朝代书法风格的变迁,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四、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融合的路径

(一)课程融合:开发特色思政书法课程

高校应整合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书法 ⋅+ 思政”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书法技法学习与传统文化经典解读、思政教育主题相结合。例如,开设“书法与儒家文化”课程,在讲解书法笔法、结构的同时,深入剖析儒家文化在书法中的体现,以及儒家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开设“红色书法赏析”课程,选取革命时期的书法作品,如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分析其艺术风格与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让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二)实践融合:开展主题书法实践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书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举办“书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大赛,鼓励学生以书法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开展“红色文化书法展”,让学生通过书写红色诗词、革命故事等,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三)平台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思政教育平台

借助数字技术,搭建“书法+思政”教育平台。开发书法学习APP,设置思政教育板块,推送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故事、思政教育案例,以及相关的书法作品赏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此外,还可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邀请书法名家、思政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五、结论

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深入挖掘书法艺术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基因,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在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课程、实践、平台融合的创新路径,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的育人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 第 2 辑[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12.

[2]新华通讯社编著.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述评[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23.09:45.

常乐(1997—),男,汉族研究方向:书法;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