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井下导线测量技术优化与应用

作者

徐敬富

吉林省临江市大栗子矿业公司 吉林临江 134600

1 井下导线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

井下导线测量是通过建立空间控制网来确定井下巷道、工作面等位置的测量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几何测量手段,将地面已知坐标点传递到井下,形成连续的导线控制网。这一过程主要基于平面坐标传递和高程传递两个基本测量原理。

在平面坐标传递中,测量人员通过测角和量距来确定各导线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具体操作时,通常采用全站仪等设备测量相邻导线点之间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通过连续观测多个测站,可以逐步将坐标从已知点传递到待测点。这一过程中,水平角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坐标传递的准确性。高程传递则主要通过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准测量方法实现,将地面高程基准传递至井下各测量点。

井下导线测量具有明显的"逐站传递"特性。每个测站的测量结果都会影响后续测站的坐标计算,因此误差会随着测站增加而累积。为控制误差传播,测量时需要特别注意仪器对中整平精度、观测环境稳定性等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优化测站布设方式可显著降低误差累积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导线测量可分为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基本形式。闭合导线从已知点出发,最终闭合到同一已知点;附合导线连接两个已知点;支导线则从一个已知点出发,不闭合也不附合。其中闭合导线具有自检核功能,测量精度相对较高,是井下测量的首选方案。

测量过程中还需考虑井下特殊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如风流扰动可能导致仪器晃动,粉尘会影响目标照准,温度变化会引起仪器参数漂移等。这些因素都会干扰角度和距离测量,需要在数据处理时进行适当修正。通过改进观测方法和引入数据平差算法,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 井下导线测量技术的优化策略

2.1 基于现代仪器的测量精度提升方法

现代全站仪等先进测量设备的应用为井下导线测量精度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与传统经纬仪相比,全站仪集成了电子测距和角度测量功能,能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存储,显著减少了人为读数误差。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合理设置仪器参数并采用正倒镜观测法,可有效消除视准轴误差和竖轴误差等系统误差。特别是对于长距离巷道测量,全站仪的自动目标识别功能能够克服井下能见度低的限制,保证照准精度。

测量流程的标准化是提升精度的关键环节。采用“五连架法”等规范操作程序,可以确保每个测站的仪器对中整平达到最佳状态。具体实施时,应在测站布设阶段严格遵循“前视后视”原则,通过多次观测取平均值来降低随机误差影响。同时,引入实时数据校验机制,在每站测量完成后立即检查角度闭合差和距离相对误差,及时发现并纠正操作失误。这种质量控制措施能够避免误差累积,保证导线整体精度。

环境干扰的补偿技术也不容忽视。针对井下风流、振动等特殊条件,现代全站仪配备了环境参数自动修正功能。例如,内置的温度气压传感器可实时调整测距参数,陀螺稳定系统能有效抑制仪器晃动。在粉尘浓度较高的区域,采用带有激光指向功能的棱镜组,可以改善目标识别效果。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明显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测量稳定性。

数据处理的优化同样重要。现代全站仪配套的平差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等算法,能够对观测数据进行智能筛选和加权处理。特别是对于闭合导线,通过严密的平差计算可以合理分配闭合差,使最终坐标成果更加可靠。此外,建立测量数据库实现历史数据比对分析,有助于识别系统性误差来源,为后续测量提供改进依据。

人员操作规范的同步提升是技术落地的保障。测量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要点和误差控制方法。重点强化对中整平、目标照准等关键环节的技能训练,同时培养数据质量意识。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和建立双人复核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精度损失。实践表明,这种“人机结合”的优化模式能够使现代仪器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2.2 数据处理与误差控制技术的优化

数据处理与误差控制是提升井下导线测量精度的关键环节。现代测量技术通过引入智能化算法和标准化流程,显著改善了传统方法中误差累积的问题。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全站仪自动记录功能可避免人工读数误差,同时通过实时数据校验机制,能够在现场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观测值。这种"边测边检"的工作模式,有效防止了错误数据进入后续计算环节。

平差算法的优化是数据处理的核心改进。最小二乘法作为经典平差方法,能够合理分配闭合差,使最终坐标成果更加可靠。对于闭合导线测量,通过严密的平差计算可以识别系统误差来源,如仪器常数偏差或环境干扰造成的系统性偏移。研究表明,采用加权平差算法能更好地处理不同精度观测值的组合问题,特别是对于长距离导线中边角观测精度不一致的情况。SLAM 技术的数据处理方式也值得借鉴,其对于错误数据具有良好的纠正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测量误差。

误差源的分类控制策略提升了整体精度。将测量误差分为仪器误差、操作误差和环境误差三类,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仪器误差主要通过定期检校和双观测法消除;操作误差依赖标准化作业流程和人员培训;环境误差则需通过实时监测风流、温度等参数进行动态补偿。双导线测量技术的应用实践表明,这种分类控制方法能将平面位置误差控制在较低水平。特别是在复杂巷道环境中,同步布设主副两条导线,通过数据互校可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现代测量系统集成了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和成果输出全流程,减少了人工干预环节。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模板,自动完成观测值超限判断、粗差剔除和平差计算等工作。这不仅降低了人为失误风险,还大幅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实践表明,优化后的数据处理流程可使测量效率提升明显,同时保证成果质量满足工程要求。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为误差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从外业观测到内业计算的全过程质量标准,包括仪器检校规范、观测限差要求和成果验收指标等。关键环节实行双人复核制度,重要测量任务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比对验证。通过建立测量数据库,实现历史数据追溯和分析,有助于识别系统性误差规律。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质量控制链条,确保测量成果的真实可靠。

结语

井下导线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地下矿山开采领域,该技术为巷道掘进提供了精确的导向基准,确保采掘工作面按设计方向推进。特别是在长距离贯通工程中,优化后的测量方案显著提高了巷道对接精度,避免了因测量偏差导致的工程返工。隧道施工同样受益于这项技术,通过建立高精度的控制网,为盾构机姿态调整和管片拼装提供了可靠依据。石油行业则利用导线测量数据确定井眼轨迹,指导钻井作业准确穿越目标地层。

参考文献

[1] 谢 旭 光 . 井 下 导 线 测 量 技 术 优 化 与 应 用 [J]. 《 山 西 冶金》,2025,(1):178-179.

[2] 郝永军.井下近钻头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J].《煤炭与化工》,2025,(2):46-49.

[3] 李文成.SLAM 技术在矿山井下巷道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与精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5,(3):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