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的路径探究

作者

芬芬 周玲庆 秦琴 饶建伟 王虹婷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330095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本论文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针对资助育人过程中面临的等问题,探索精准资助育人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精准识别、思想引导、心理帮扶、就业扶持”等方面的的路径参考,为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提供了新的参考,同时也为继续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鲜动能和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和政治任务,而是一场以“精准”为导向的育德、育智、育志行动,聚焦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而是要关注贫困生的全面成长,强调由单一经济资助向多维资助转型。高职院校需努力做好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的思想,推动外源式扶贫向内生式扶贫转型,建立学生由受助到自助的长效成长机制。

一、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017年12月5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2.2018年3月1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一文的通知,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3.2021 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高校资助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资助育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基于此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资助先行,育人为本,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

近几年,学院积极探索资助育人工作新途径,围绕“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两大主题,推进“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爱心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开展春风助长、夏访润心、秋实筑梦、冬日送暖等“四季关爱”行动,打造了一屋(慈善爱心屋)、一访(暑期爱心家访)、一金(慈善爱心基金)、一会(勤工俭学岗位“双选会”)“四轮驱动”资助育人平台,构建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保障、全方位帮扶的爱心文化育人格局。

1.搭建物资帮扶平台,保障学生安心学业。

学院于2014年11月建成了江西省高职院校首个校园慈善爱心屋, 2022年,学院积极改造扩建爱心屋,增加了功能区域,物资品种更为丰富,基本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所需。爱心屋还通过经常性捐助、爱心义卖及志愿服务、学习互助等多种特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慈善助学献爱心的校园氛围。

2.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自2015年暑期开始,学院连续八年组织开展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暑期爱心家访工作。入户考察调研学生实际情况并送去学院慰问金,极大地推进了家校联动,形成了教育合力。爱心家访工作是一项暖心工程,也是促进家校联动、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搭建资金帮扶平台,拓宽爱心关怀。

2015年4月,学院与江西省慈善总会联合设立了省内高校首个自募自助式慈善助学基金--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爱心基金。通过接受学院师生、校友及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对家庭突遭重大变故的学生和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进行资金帮扶。

4 搭建勤工助学服务平台,提升学生个人能力。

为了帮助贫困生提供更多自我锻炼的平台,学院连续七年成功举办勤工助学岗位双选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大批量、多领域的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的招聘录用,也提升了受助同学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自强不息、实干进取的精神。

三、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学院虽然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践行精准资助育人理念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认定精准度不够。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精准识别和认定困难学生,是资助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在认定过程中,班级出现“轮流受助”,“平均受助”,“伪贫困生”等现象,导致贫困认定对象不够精准,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在推进资助工作质量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认定评价指标。

2.思想贫困。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的各种贫困原因,思想上会有“低人一等”的悲观情绪,出现 “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自我认同感比较低,自信心不足,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生存在价值观上的偏差,攀比心和虚荣心比较强,需要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

3.心理贫困。近年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特别从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交谈和交流中发现,由于特殊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条件,导致他们存在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烦躁等心理,如何扭转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带来的心理状况,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现状,值得思考和探索。

4.职业困惑。经调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很多父母由于家庭条件艰苦,每天忙于生计,对学生的真正需求关注比较少,对他们的职业道路选择也缺乏指引,他们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容易对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产生困惑,如何让家庭贫困学生能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对资助育人工作来说也是挑战。从学校层面,需要加大对他们在求职道路上的帮助力度。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共同帮助贫困生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学院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论从学校层面,辅导员工作方面还是家庭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新的路径和对策,从而为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提供更多的借鉴。如何在原有资助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精准资助育人,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首先学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资助对象、资助内容、资助标准、资助方式、资助保障等方面的精准度上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分院资助服务站、学院资助中心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构建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做好精准识别,把好贫困认定关。

在开展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首先做好资助政策宣讲,严格规范资助评定程序,认真审核纸质申请材料,还需要从与侧面谈话、寝室同学的反馈、个人日常消费记录多多维度进行审核排查,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精准认定资助对象,让“真贫困”学生能够有机会受助,尽量排除“假贫困”现象。

3.发挥辅导员工作职能,加强贫困生思想引领。

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先天优势,在整个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每一步工作环节,从谈心谈话、政策宣讲、贫困认定、受助学生教育引导等方面,加强对受助同学的深入了解,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需求,通过不同的方式,适时地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积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贫困生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从而从思想上脱贫。

4.注重心理帮扶,实现“双脱贫”。

预防与帮扶相结合。为了更快、更精准、更全面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发挥各班级心理委员、寝室保健员和辅导员的作用,积极观察贫困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预判、早解决,针对特殊心理问题学生需要借助心教中心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安全工作;另外,辅导员需利用各种资源,从不同角度用心关注贫困生的成长过程,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给予贫困生心理上的帮扶,不断激励贫困学生养成理性平和、积极阳光的心态,助力贫困生从经济上和心理上实现“双脱贫”。

5.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缓解就业困惑。

(1)作为学校层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的“双困学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储备和提高求职竞争力,另外继续推动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切实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路径和平台。

(2)作为高校辅导员,一方面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就业培训学习,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给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各种比赛契机,积极带动贫困生自主参与到创新创业大赛中,以赛促学,通过比赛历练让贫困生逐渐建立自信心,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造血能力,实现自主脱贫,为防止返贫打下坚实基础。

6.丰富资助活动,提升育人实效。

资助主题活动是激发学生潜能,做好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利用每一届的“诚信、感恩、励志”主题月活动月契机,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受助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内容,诸如个人成长、阅读分享、心理健康、人际沟通、礼仪礼节、学业规划、团队协作、演讲与口才、志愿活动等,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一个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学习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并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和特长优势,并且在受助同学中寻找榜样励志成长故事并加以宣传,激励更多受助同学学习身边的榜样力量,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共同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资助育人是一场以“精准”为导向的育德、育智、育志行动,需要从源头上加强顶层设计,作为高职院校,需要继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并努力践行精准资助育人理念,结合新时代的学生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充分激发家庭经济贫困生的自身潜能,由外在“输血”逐渐转型为内在“造血”,利用多方资源、多方力量,共同帮助他们实现从经济、思想、心理上的真正脱贫,努力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自助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实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征途中贡献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玮;;刘炜.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国际公关,2023(03)

[2]邱悦.“后扶贫时代”辅导员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究——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邱悦.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07)

[3] 张妍.“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实践路径探究.科教文汇[J]. 2022(2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新华社,2021- 01-04.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N].新华社, 2021-02-23.

[6] 陈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林区教学,2020(8):31-33.

[7] 周彩云;张白玉;张琦.“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经济评论,2020,5(6):108-115.

[8] 刘畅.决胜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基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实践 [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0):48-49.

[9] 黄帅;宋开春.高校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77-78.

[10] 李淑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关键问题研究[J]. 李淑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3)

[11]张国启;王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1)

[12]金明媚.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金明媚.继续教育研究,2019(01)

[13]冉光仙.教育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德性教育[J]. 冉光仙.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

[14]吴海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

[15]王淑珍.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8(04)

[16]王娜.实现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王娜.思想理论教育,2018(07)

[17]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05)

[18] 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05)

[1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N].新华社,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