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公室如何在依法治校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
黄嫦娥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362121
引言
依法治校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实践,是高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的综合协调机构,兼具参谋助手、督办落实、服务保障等多重职能,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依法治校工作的推进质效。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决策流程不规范、法治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亟需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依法治校工作走深走实。本文结合高校治理实践,探讨办公室在依法治校中的角色定位与实施路径。
一、高校办公室在依法治校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与操作性不足
首先,部分高校制度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例如,学术不端处理制度与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衔接不足,导致违规行为认定与处罚标准不统一。其次,部分高校未能及时跟进法律法规修订,如《民法典》实施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规定未及时调整,导致纠纷处理缺乏明确依据。最后,学校宏观制度多、操作指南少,如“教职工申诉制度”缺乏具体受理流程和时限要求,导致师生申诉渠道不畅。
(二)决策流程不规范:合法性审查机制薄弱
首先,法律顾问参与度低:重大决策(如校企合作、资产处置)未充分征求法务部门或法律顾问意见,存在法律风险。例如,某高校未经法律评估签署校办企业担保协议,引发债务纠纷。其次,民主程序流于形式: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决策(如学费调整、宿舍管理规定)未广泛听取意见,导致制度执行阻力大。最后,公文合法性审核不严:部分规范性文件未经法务部门审核,存在与上位法冲突问题,如某高校自行设定的“学生违纪退学条款”违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不足
首先,高校内部监督乏力:审计、纪检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缺乏常态化机制,往往事后追责多、事前防范少;其次,师生参与监督渠道有限:教代会、学生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的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如预算执行情况公示不透明,师生难以有效监督。
二、高校办公室推动依法治校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首先,牵头编制《依法治校制度建设规划(2025-2030)》,按“废、改、立”原则清理过时制度。建立动态修订机制:每两年开展制度适用性评估,及时对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内容。如《职业教育法》修订后,同步调整职业院校实习管理规定,明确校企双方法律责任。
其次,完善制度内容与执行细则,将宏观制度转化为“流程图+操作指南”,如《学术委员会工作规则》配套制定会议议事流程、表决程序细则。建立制度冲突审查机制,如人事处修订《教师考核办法》时,办公室协调教务处、科研处确保与教学、科研成果认定标准一致。
最后,出台《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明确办公室为文件审核第一关口,所有校内发文需经法务部门出具书面审核意见。例如,某高校在制定《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时,邀请法律顾问参与条款论证,删除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冲突的内容。
(二)规范管理流程:提升决策与执行的法治化水平
首先,健全重大决策机制,制定《重大决策程序规定》,明确基建工程、合同签订等六类事项必须经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书。例如,在新校区建设工程招标前,法律顾问对招标文件进行合规性审查,避免条款漏洞。建立决策风险清单,对涉及稳定、财务等风险的决策(如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评估。
其次,优化公文处理与会议流程,规范校长办公会、党委会等会议流程,明确议题提前送达、法律顾问列席重要议题等制度,避免临时动议导致的决策随意性。
最后,推进管理服务法治化,梳理“师生办事指南”,明确学籍管理、职称评审等 30 类服务的法律依据、办理时限和救济渠道,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公示;设立“师生权益调解中心”,由办公室牵头,联合工会、学工处等部门,通过协商、听证等方式化解矛盾。
(三)培育法治文化:营造全员参与的治理生态
首先,强化法治教育培训,将法治教育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开展不少于 2 次专题讲座(如《高校治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教师入职培训必修《高校教师法治素养》,年度考核增加依法履职评价指标;学生通过“法治进校园”活动、模拟法庭等形式,提升法治意识(如结合校园贷案例开展《民法典》专题讲座)。
其次,丰富法治文化载体,举办“法治文化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主题征文等活动,如某高校通过“宪法晨读”“法治漫画展”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在校园网、公众号开设“法治微课堂”,推送《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解读、学生权益保护案例等内容,年均发布不少于 50 篇。
最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落实“述法”制度,将依法治校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体系,如年度述职需报告法治建设责任落实情况;在教学、科研团队中设立“法治先锋岗”,引导教师在学术诚信、师德师风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
四、高校办公室推动依法治校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统筹与资源供给
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高位引领与资源保障的双重支撑。一方面,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构建“校领导牵头—办公室统筹—部门协同”的三级治理架构,聚焦制度建设、决策合规性审查等核心议题,形成《依法治校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将“学术委员会换届程序合法化”“学生申诉办法修订”等难点问题纳入治理议程,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建立法治建设经费动态保障机制,将法律顾问薪酬、信息化平台开发等费用纳入年度预算。
(二)锻造专业化治理队伍
办公室的治理效能直接决定依法治校的推进质效,需通过分层培养与跨部门协同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实施“法治素养提升工程”,针对不同层级人员设计差异化培养方案。同时,建立“1+N”联席会议制度,由办公室牵头法务、人事、财务等部门每月召开治理难点协调会。
(三)构建闭环考核激励体系
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激活依法治校动力的关键。将依法治校纳入部门 KPI 考核,设置“制度执行合规性”“师生权益保障”等 3 大类 10 项指标,权重不低于 10% ,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评优直接挂钩。此外,制定《改革创新容错清单》,对制度创新中因政策界限模糊导致的非原则性失误予以免责。如某部门在创新创业资助模式改革中出现程序瑕疵,因事前经过合法性论证且未造成损失,经认定后免于追责,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治理生态,激发干部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办公室在依法治校工作中肩负着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治理根基,规范管理流程提升治理效能,培育法治文化凝聚治理共识,健全监督机制强化治理约束,能够形成“制度管权、流程管事、文化管人”的治理格局,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树义.高校依法治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政策法规司.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体系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21(15):23-26.
[3]李志强.新时代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22 (08):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