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政治议题式教学改革实践问题及解决措施
李坤
商南县初级中学 726300
一、议题式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议题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围绕真实议题开展思辨、合作与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深化对政治理论与社会现象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例如,通过模拟听证会、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可直观感受民主决策过程,增强政治认同感。
议题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挖掘学科内在价值,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改要求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引入议题式教学,教师以议题作为引线,情境作为载体,活动作为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独自思考、理性分析以及合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议题式教学提升教师个人综合能力
议题式教学有助于教师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准确把握议题,合理设置议题,正确实施议题,理性升华议题,这一过程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清晰的逻辑思维、灵活的调控能力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因此,采用议题式教学有助于教师提升个人专业发展,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二)提升教学实效性
该模式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通过贴近生活的议题(如“广场舞扰民如何解决”“网络言论的边界”)激发学生兴趣,使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提高知识内化效率。例如,结合《民法典》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可增强法治观念的应用性理解。
(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资源整合能力、情境设计能力及课堂调控能力,倒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二、议题式教学的精髓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
核心在于将课堂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通过议题讨论、角色模拟、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实现“议中学”“做中学”。例如,围绕“班委选举是否实名投票”展开辩论,让学生体验民主程序。
(二)真实情境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强调以社会热点、生活案例为情境载体,将教材知识点嵌入具体议题中。例如,通过“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的现实意义。
(三)思辨能力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议题需具有争议性和开放性(如“朋友圈是否应对父母开放”),通过观点碰撞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最终实现价值澄清与共识达成,而非追求
单一答案。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议题设计不当
部分议题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或过于宏大,导致讨论浮于表面(如直接引入“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而未分层设计)。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缺乏真实性和思辨空间,演变为“热闹课堂”而非深度学习。
(二)教师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理解片面,仍以知识灌输为主,难以有效引导讨论方向或提炼思政要素。缺乏跨学科整合能力,如法律案例与经济学、社会学关联不足,导致议题深度受限。
(三)教学资源与评价机制滞后
农村地区缺乏多媒体设备和社会实践资源,难以支撑情境化教学。评价仍以纸笔测试为主,忽视过程性表现(如辩论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四、解决措施
(一)优化议题设计
分层设计议题:基础议题(如“班规与宪法的冲突”)与拓展议题(如“人工智能伦理”)结合,适应不同认知水平。
(二)扎根教材与生活:从教材单元中挖掘“小切口”(如“公民权利”单元引入“广场舞扰民”案例),增强可操作性。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强化培训与教研:通过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议题设计、追问引导等技巧。
跨学科资源整合:鼓励教师联合历史、语文等学科开发综合议题(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
(四)创新评价体系
多维过程性评价:制定量表评估学生的观点表达、逻辑分析及合作能力,并记录成长档案。
成果展示多样化:通过社区提案、实践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五)完善资源保障
开发数字化资源库:整合热点新闻、纪录片片段等素材,供教师创设情境使用。
推动校社联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模拟政协等活动,拓展实践平台。
五、总结
议题式教学是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真实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与实践能力。实践中需避免形式化倾向,从议题设计、教师能力、评价机制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未来可结合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政治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