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构建与实践路径探索
李延涛 雷雅琨
绵阳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从理念探索转向系统化实施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材料力学作为机械、土木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研究对象从桥梁构件到航天材料,教学场域从实验室到重大工程现场,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通过构建“历史传承-工程实践-哲学思辨”三维思政教育体系,探索工科基础课的思政育人新路径。
1.历史维度:学科发展史中的精神传承
1.1 学科演进与国家命运的共时性关联
中国材料力学发展史可视为一部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史。1909 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首次系统应用材料力学原理进行钢轨选型和桥梁设计,开创了现代工程力学应用的先河[2]。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力学人才培养,钱伟长等学者在防空洞中完成的《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成为当时国际力学界的重要突破[3]。改革开放后,以黄克智院士团队为代表的科研集体,攻克了压力容器强度设计等“卡脖子”技术,其研究成果被纳入 ASME 锅炉与压力容器规范,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4]。
1.2 科学家精神的具象化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科学家成长档案"形式立体展现学科先驱的学术品格。例如讲授杆件稳定性时,引入钱学森归国时突破重重阻力的历史细节:美国当局扣押其 800 公斤研究资料,钱学森凭借惊人记忆力重新推导公式,最终完成《工程控制论》这一奠基性著作[5]。这种将科学发现过程与学者精神品格相融合的教学设计,使抽象的力学公式承载了具象的精神价值。
2.工程维度:重大工程中的价值塑造
2.1 超级工程的问题情境构建
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例,创设"工程师决策模拟"教学环节。学生需综合考虑材料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 ⩾60MPa )、环境载荷(最大波浪力 3.2MN/m2 )和施工误差(对接精度 ⩽3cm )等多重约束[6],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设计方案。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强化了强度理论的应用能力,更培养了"毫米级精度"的工匠精神。
2.2 工程事故的伦理反思
建立“技术伦理双案例分析库”,既包含正面典范也纳入失败案例。在讲解冲击韧性时,对比分析泰坦尼克号事故(船体钢脆性转变温度 32% )与现代极地船舶用钢(FH36 级,脆性转变温度- ∇⋅60∘C )的技术演进[7]。通过角色扮演开展伦理研讨:若成本限制导致材料降级,工程师当如何抉择?这种思辨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 ASCE 伦理守则中“公众安全至上”的基本原则。
3.哲学维度:力学原理中的思维升华
3.1 唯物辩证法的具象表达
在应力状态分析中,通过莫尔圆可视化呈现主应力转化规律,诠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当剪应力达到材料屈服极限时,材料从弹性变形突变为塑性流动,这一临界现象生动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在疲劳强度教学中,用 S-N 曲线揭示"累积损伤"效应,类比人生发展中"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世哲学。
3.2 系统思维的方法论启示
讲授组合变形时,建立"整体-局部"分析框架:先进行整体受力分析(宏观),再研究危险点应力状态(微观),最后综合评估安全系数(系统)。这种分析方法论可迁移至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培养学生的大系统观。通过开发"力学智慧与现代管理"系列微课,展示应力集中概念在组织结构优化中的启示作用,实现学科思维向综合素质的转化。
4.教学实践与成效
本教学模式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试点后,课程评价出现显著变化。学生工程伦理认知优良率从 68% 提升至 92% , 83% 的毕业生反馈课程思政内容对其职业发展产生持续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在 2023 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参赛作品明显强化了人文关怀要素,如智能助老机械臂的人机交互安全设计等,体现了价值塑造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结语
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体系。通过历史叙事厚植家国情怀,依托工程实践锤炼职业品格,借助哲学思辨提升思维格局,这种三维融合模式为工科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后续研究将聚焦于思政效果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伦理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持续推动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詹天佑与中国工程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3]戴世强.独辟蹊径开新篇——钱伟长院士与弹性板壳内禀理论[J].自然杂志,2010,32(6):368-370.
[4]胡佳.自强不息—记黄克智院士的科研创新之路[J].首都师范大学, 2014.
[5]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J].时代人物,2011(7):1
[6]尹海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关键技术[J].隧道建设,2014,34(1):7.
[7]陈爱娇,马光亭,周平,等.FH36 耐低温高强度船板钢的试制[J].山东冶 金,2011,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