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在油气长输管道中的应用研究
李常娥 赵国柱 缴增海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兴隆台采油厂 辽宁盘锦 124010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辽兴油气开发公司 辽宁盘锦 124010 中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管道投产运行分公司 河北廊坊 065000
0 前言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油气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气长输管道作为能源输送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管道长度的不断延伸以及管道老化程度的加剧,油气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面临挑战逐渐增加。腐蚀泄漏和第三方破坏等因素已成为诱发管道事故的主要根源,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为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国家应急管理部等主管部门大力推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这一机制已在高危行业如矿山和化工等领域取得良好成效。本次研究将该种预防机制引入油气长输管道领域,进而进一步提高油气长输管道的安全性。
1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长输管道从建设到运行阶段均潜藏诸多风险因素,这些风险一旦转化为事故,常常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影响能源供应安全和社会稳定[2]。建设双重预防机制能够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和系统防控,通过风险分级管控,油气长输管道企业可以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全面识别,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确定风险等级,明确控制优先顺序,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则可对违反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管理缺陷进行闭环管理,确保隐患得到及时发现和消除。部分油气长输管道企业已经形成常态化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通过结合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动态管控安全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为企业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现状
我国已经发布了油气管道系统完整性领域等多项标准规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管道保护标准体系,从组织保障看,已形成多级联动的管道保护体制,企业层面,各大油气管道运营企业普遍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与地方政府建立协调机制[3]。从风险分级管控看,企业已开始按照完整性管理标准规范要求,对管道沿线高风险区域进行识别评估,针对高后果区和地质灾害区等重点风险点,实施了差异化管控措施。但风险辨识不系统且缺乏专业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企业风险评估方法不够科学规范。从隐患排查治理看,各企业普遍开展了管道本体隐患和外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针对管道占压和交叉穿越等外部隐患,以及局部腐蚀减薄和管体几何变形等本体隐患,采取了相应治理措施。
2 双重预防机制在油气长输管道中的应用研究(1)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小组
在油气长输管道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建立专业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小组是关键环节,在这一方面,应明确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安全和工程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工作组,实行矩阵式管理。每个工作组配备具备专业资质的风险评估师和隐患排查员,形成领导小组、专业工作组和一线排查员三级组织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强化人员能力培养是小组专业水平提升的基础,应针对小组成员开展国家标准规范和隐患排查技能等专项培训,采用实操演练和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提升实践能力。组织小组成员参与第三方专业机构技术交流与认证,引进先进工具与方法,提高风险识别与隐患排查专业能力,建立师带徒传帮带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梯队。
(2)积极做好作业识别工作
在油气长输管道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作业识别作为风险源头管控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风险评估与隐患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这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作业识别管理体系,制定专项作业识别制度规范,明确识别原则和方法,形成覆盖设计建设到报废更新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作业清单。采用多维度识别方法是提高作业识别全面性的关键,应结合管道系统结构特点,采用工艺流程法和岗位职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识别,确保无死角和全覆盖,重点关注管道穿越区段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等高风险区域的作业活动。信息化手段应用是提高作业识别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开发建设作业识别管理系统,实现作业活动全流程在线管理,配备移动终端设备,支持现场实时识别与上传。
(3)科学分解安全检查工作
企业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安全检查体系,按照企业负责和专业监管的原则,将安全检查工作分解为多个层级,形成上下联动喝横向协同的检查网络,明确各级检查责任主体和检查重点,避免检查工作重复交叉或遗漏盲区。科学划分检查内容是提高检查质量的基础,按照管道系统功能特点和风险程度,将检查对象细分为输送管道本体和应急处置装备等专业模块。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重点检查部位和关键检查项目,对管道交叉穿越和腐蚀敏感区域等高风险部位实施重点监控。根据风险等级和隐患发生规律,采用差异化检查频次,对重大风险源和关键控制点实施日检查,对常规风险点实施周检查,对低风险区域实施月检查,并灵活开展季节性专项检查和节假日前安全检查。
(4)科学且合理识别危险源
科技支撑是提高危险源识别精准性的有效途径,应用现代检测技术和监测装备,获取管道本体状态数据。建立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管道基础数据和外部环境信息,形成多源信息融合的危险源识别支撑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历史数据挖掘发现危险源演变规律和特征,预测潜在危险源发展趋势。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是危险源识别持续有效的保障,应定期组织危险源再识别活动,根据管道状态变化和外部环境改变等因素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建立工艺变更和操作调整等变化条件下的危险源识别评审制度,确保新增危险源及时纳入管控范围。注重事故和异常情况分析,从失效案例中提取新的危险源识别要素,实现危险源识别的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
3 结论
近年来,国家应急管理部等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在高风险行业的实施,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危险化学品行业,油气长输管道具有长距离和环境复杂的特点,穿越人口密集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带等敏感区域,面临腐蚀和第三方破坏等多种风险。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多以事后处置为主,缺乏系统化和前瞻性的风险预控机制,已难以满足现代管道安全运行的需要。通过引入双重预防机制,可以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进而提高管道的本质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海江. 双重预防机制在城镇燃气管道上的应用[J]. 石化技术,2025,32(04):361-362.
[2]李峰.油气管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J].化工管理,2022,(19):108-110.
[3]谭辉,张苛,吴迎春,等.双重预防机制视角下长输管道腐蚀风险分析及评估[J].冶金管理,2022,(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