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浅议
吴 琼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一、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及消费市场快速更迭,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已从原本的单一技能需求转变为对复合型能力的需求。现阶段,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内容更新发展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愈发突出。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将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具体实践场景相融合,成为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于行业需求
现阶段,市场营销领域的技术迭代持续加速,但传统的教育体系很难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数字化营销工具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运营、大数据深度分析等新兴技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普及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依然将传统营销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对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缺乏及时关注与跟进,难以培养出契合企业需求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平台建设存在短板
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至关重要[1],但当前高校普遍面临实践资源分散、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老化、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模式浅层化、学生难以获得深入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等原因,限制了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空间。
(三)师资队伍难以匹配产业需求
市场营销领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但高校教师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难以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应用融入教学。同时,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工作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制约了“双师型”教学协同效应的发挥。
(四)校企合作机制难以持续长效
虽然校企合作已成为被广泛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多数合作仍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以及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而高校在合作过程中主动性不足,未能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一)构建动态化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2]。高校应紧密围绕行业需求,构建涵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行业前沿”三维课程体系。
1.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定期邀请企业内的资深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修订工作,将行业中的新技术、先进工具以及实际案例融入日常教学中。如可将直播电商的运营策略、用户画像的精准分析、私域流量的有效管理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行业最新动态保持同步。
2.推进“岗课赛证”通融
将岗位所需技能标准、学科竞赛内容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融入课程设计环节。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模拟企业实际项目,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市场调研、营销方案策划、广告精准投放等任务,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其参与学科竞赛的能力。
3.强化跨学科知识融合
鼓励学生选修数据分析、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可在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中,引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用户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建设“校中企 +. 企中校”实践平台,实现“教学-实践-就业”闭环
实践平台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高校可借助“校中企”和“企中校”这两种模式,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实践环境。
1.打造“校中企”实训平台
积极引入企业的具体项目以及数据资源,打造类似“教学工厂”的实训基地。比如,某高校和当地农业发展集团共建“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学生能够在该学院内全程参与农产品全域营销策划工作,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品牌定位,到后续的广告投放等各个环节,都可亲身实践,而且其策划成果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实际业务。
2.开展“企中校”轮岗实习项目
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并安排学生分阶段到企业的核心部门轮岗实习。以电商企业为例,学生可以在大二暑假进入企业的运营部门实习,大三寒假前往市场部门锻炼,大四则到战略部门积累经验,以此积累全链条的实战经验。
3.构建“双导师”指导体系
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共同担任学生的导师,其中高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层面的指导,企业高管则侧重于实践方面的督导。例如,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需要提交针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方案。这些方案会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评审,以此保证方案既具备学术研究价值,又符合商业运营的可行性要求。
(三)培养师资队伍“双师”能力,打造“教学-科研-产业”复合型团队
教师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执行者。高校要借助制度层面的创新举措,推动教师实现从“学术型”向“双师型”的转变[3]。
1.推行“教师企业挂职”制度
规定青年教师每三年需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不少于半年,使他们深度参与企业的营销项目。比如,某高校明确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每年提交一份企业实践报告,并且将该报告作为职称评审的关键参考依据。
2.聘请企业高管兼任教学岗位
邀请企业中的营销总监、市场总监等高管担任课程教师,为学生分享行业内的实战经验。如某高校邀请某知名快消品牌的 CMO 开设“品牌危机公关”专题课程,通过模拟真实舆情事件的方式,助力学生掌握应对品牌危机的有效策略。
3.组建“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团队
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用于教学的教学案例。举例而言,某高校与某电商平台共同创建“用户增长实验室”,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用户画像建模项目,项目研究成果不仅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还可成为课程教学的生动素材。
(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体校企合作要摆脱“浅层合作”的困境,建立长效的协同合作机制。
1.开展“订单班”定制化人才培养
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具体而言,某高校和某汽车集团共同实施“新零售管培生项目”,企业在此项目中可参与选拔标准制定、课程内容规划以及实习阶段考核等环节,以此保障毕业生无需适应期即可直接上岗。
2.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模式
借助股权合作、项目分成等举措,将企业的利益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紧密关联起来。以某高校与某连锁零售企业共同打造的“智慧零售实验室”为例,这一项目中,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双方按照一定比例分享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同时也共同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构建动态化课程体系、建设“校中企 + 企中校”实践平台、培养“双师型”师资及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社会输送更多契合市场需求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艳.产教融合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23,(01):15-17.
[2]贾晓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质 量与市场,2025,(03):174-176.
[3]肖亚东.基于产教融合的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21,(07):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