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孔莹
南京市高淳区金陵汇淳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1300
引言: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主要教授基础知识,知识内容比较少,题目也比较简单,但做题过程中,仍有很多学生容易出错,学习效果较差,而经分析发现,审题能力不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十分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进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一、加强审题引导,发展审题意识
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面对数学问题时,大部分学生急于求解,且解题过程中并未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题目本身,导致容易选择错误的解题方法,或解决思路出现偏差。针对此种情况,教师教学时,应将自身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带领学生全面的、认真地分析题目,对题意准确地掌握,让学生逐渐地形成审题意识,发展审题能力。
例如“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表面积”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审题意识。教学时,教师将数学问题展示给学生,即“利用泡沫制作 2个保温箱,一个为正方体,边长 5 分米,另一个为长方体,长宽高各为 6分米、5 分米、4 分米,各需多少平方分米的泡沫?”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审题,先让学生思考该题目计算的本质,即计算表面;再以长方体保温箱为例,询问学生长方体的面有几个,使学生认识到采取泡沫保温时,6 个面均需运用。最后,题目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获得题目的答案。长方体保温箱计算完成后,正方体保温箱的计算自然而然地能够准确完成。
二、强化阅读训练,提升读题能力
通俗地讲,审题能力就是能将题目读懂。因此,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时,阅读训练要积极开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词汇,确保其阅读题目期间能将关键词准确地抓住,进而准确把握题意,提高解题的正确率[1]。
例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教师教授教材中练习八的第 10 题时,阅读训练即可开展。训练过程中,教师结合第 10 题的已知条件,将新的问题抛出,如“与 8 时比,病人的体温升高还是降低了,相差多少℃?”、“病人 20 时的体温比 12 时高多少 ∘C? ?”等,题目给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题目,分析题目的区别,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找出。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同时,读题能力也可有效地提升,利于增强审题能力。
三、传授审题技巧,提高审题质量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将审题技巧适当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审题质量。审题技巧传授过程中,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视频、PPT等直观的手段演示出审题分析流程,激发学生审题兴趣[2]。审题体系确立后,教师再通过视频课件呈现整体的审题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审题过程中具体要做的事情,使学生逐步地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提升审题能力。
例如“扇形统计图”教学,相应知识讲解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习一的第 4 题。审题技巧传授时,教师将第 4 题的背景信息与表格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观看两个表格中的数据。接着将问题(1)展示出来,即“六年一班同学 1~6 年级不良视力人数占比统计图”,此时,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将关键信息圈出,完成统计图的绘制。此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利于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注重归纳反思,建立审题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时,错题的归纳与反思具有重要作用。归纳反思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将题目做错的原因分析出来,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审题过程分析,明确审题方面存在的不足,再协助学生针对性改进,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提升审题和解题能力。
例如“百分数”教学,错题归纳时,可以易错点为依据,组织学生将错题整理出来,结合易错点再次开展审题,并将题目重新解答出来,此过程中,学生审题的认真程度逐渐提升,审题习惯也能良好的形成。从教学实践可知,本节课易错的题目类型为百分数与小数和分数的互改,教学时,教师先将易错点指出,如百分数改成分数时,解题答案并非最简分数;易错点明确后,教师让学生重新审题,并给出题目的答案。经过归纳与反思,学生会愈加重视审题,利于提升审题能力。
结束语: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时,教师除教授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数学过程中,解题是数学学科的重点内容,要想准确且迅速地解出题目答案,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因此,教学期间,教师要采取适当策略提升学生审题能力。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审题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审题意识,同时通过阅读训练、传授审题技巧、归纳反思的方式,发展学生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兴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J]. 理科爱好者,2025, (02): 235-237.
[2]景婷婷.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 (11):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