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全国水稻田防铬治污模式创新方案研究

作者

应淑慧 蒋婉仪 王淑颖 魏维芷瑶 尹垚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1.引言

在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已成为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向。然而,近年来,水稻田铬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药化肥投入、污水灌溉等,长期累积不仅影响水稻生长,还威胁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目前,国内外在水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已有一定研究,但现有模式仍存在治理单一、推广成本高、政策与市场机制联动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大范围、可持续治理的需求。

2. 和美乡村建设与水稻田环境污染问题

2.1 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与政策背景

和美乡村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等政策文件均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此背景下,水稻田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乡村生态振兴的成效。

2.2 全国水稻田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水稻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和面源污染,其中铬污染尤为突出。铬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投入品污染、污水灌溉及矿业开发等。部分工业企业排放的含铬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理,直接进入水体或渗透至农田,导致土壤铬含量增加。同时,部分农药、化肥及污泥等农业投入品中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使用会造成铬在土壤中的富集。此外,部分地区因水资源短缺仍采用污水灌溉,而这些污水往往含有超标的铬元素,加剧了农田污染。矿业开采、金属冶炼及固体废弃物堆放等活动也会导致周边水稻田受到铬污染,进一步威胁土壤和水体的生态安全。由于铬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其长期累积不仅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水稻田铬污染的治理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课题。

3.水稻田防铬治污模式的理论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是防铬治污模式的核心支撑。可持续农业发展强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农业污染,优化土壤生态系统,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及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均提出,农业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因此,水稻田防铬治理模式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现代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污染源管理理论为水稻田铬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指导。水污染控制强调从污染源头、传播途径和终端治理三个方面入手,通过严格管控工业污染源、优化农业投入品使用、改善灌溉水质等手段减少铬污染进入水稻田。此外,科学施用土壤改良剂、调控水稻田的水文环境等技术措施,有助于降低铬的生物有效性,减少其在水稻中的富集。

土壤修复与重金属污染治理理论是水稻田污染修复的重要依据。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如淋洗和钝化)、化学修复(如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和生物修复(如植物超富集、微生物降解)等。其中,植物超富集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强等优点,在农田污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土壤修复理论强调不同污染类型需要采用综合修复措施,这为防铬治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水稻田防铬治污模式的创新方案

在源头控制方面,首先通过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管,特别是针对金属冶炼、电镀、皮革加工等涉铬行业,加强污染排放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避免铬等有害物质直接进入水体或农田。同时,优化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推广低铬含量的化肥和农药,并加强农药使用的管理,减少其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此外,改善灌溉水质也是源头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污水灌溉地区,推动使用清洁水源进行灌溉,建立生态湿地系统以净化水源,避免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进入农田。通过一系列源头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铬污染的输入。

在生态修复方面,本研究通过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降低土壤中铬的生物有效性和修复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利用超富集植物(如印度芥菜、狼尾草等)通过根系吸收和转运铬元素,从土壤中清除铬。微生物修复技术则利用具有铬还原能力的微生物,促进铬的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不易吸收的形态,从而减少铬对水稻生长的危害。同时,结合土壤改良技术,使用有机肥、石灰或生物炭等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铬的固定和钝化,减少其生物有效性。此外,水田环境调节(如干湿交替灌溉)也能通过控制铬的迁移性和转化形态,降低铬对水稻的危害。

在智能管控方面,本模式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对水稻田铬污染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治理。利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和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对农田土壤和水体中的铬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识别污染热点区域,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污染来源、传播路径及铬的迁移规律。结合精准施策技术,农民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实施定向治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升治理效率。

5.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探索与分析,提出的水稻田防铬治污创新模式为解决当前水稻田铬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该模式通过源头控制、生态修复、智能监控和政策引导四个核心环节的协同作用,能够实现水稻田铬污染的高效治理与可持续管理。具体来说,源头控制有效减少了铬污染的输入,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植物超富集和微生物修复降低了土壤中的铬浓度,智能化管理提高了治理效率和精准度,而政策激励机制则推动了治理模式的推广与产业化。综上所述,水稻田防铬治污模式不仅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支持和实践指导。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完善,该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地区得到应用,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豆书龙,朱晴和,赵子强.新质生产力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内在机理、阻滞因素与纾解方略[J/OL].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12[2025-03-03].https://doi.org/10.19714/j.cnki.1671-7465.20241225.001.

[2]李福夺,尹昌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环 境保护,2024,52(Z3):12-16.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4.z3.005.

[3]吴莉娅,张劲松.论乡村振兴中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保护困境的消解 [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9-57.DOI:10.16072/j.cnki.1243d.2022. 02.009.

[4]许璇,刘迎迎,黄帅,等.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4,(16):107-109.

[5]宋琪,何德明.基于风险管控的地下水污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2024,43(16):32-34.

基金来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S202410876035

课题名称: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全国水稻田防铬治污模式创新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