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析维修电工开展电器设备维修与维护的有效方法

作者

李海军

国家电投集团山西铝业有限公司 034100

作为维护电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人员,维修电工在维护和维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有效地开展电器设备维修与维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维修电工在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方法,以提升维修工作效率和质量。

1 电器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1.1 故障现象观察与分析

故障现象观察是电器设备故障诊断的首要环节,通过感官获取设备运行异常信息,为后续诊断提供关键线索。视觉上,观察设备外观是否存在元件烧焦、线路破损、指示灯异常等情况,如电路板上元件表面发黑,可能是过热导致损坏;听觉上,聆听设备运行声音,异常的摩擦声、异响或振动声可能暗示机械部件故障,如电机轴承磨损会产生刺耳的摩擦声;嗅觉方面,闻到焦糊味往往表明存在电气元件烧毁现象。此外,结合设备运行记录与操作人员反馈,对故障发生的时间、频率、伴随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故障类型与大致范围。例如,若设备在启动瞬间跳闸,可能是短路故障;若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机,则可能与散热不良或过载有关。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能快速定位故障方向,提高诊断效率。

1.2 测试仪器的应用

测试仪器是精准诊断电器设备故障的重要工具,不同仪器适用于不同检测场景。万用表可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参数,用于判断电路通断、元件性能是否正常,如检测电阻器阻值与标称值偏差过大,即可判定该电阻损坏;示波器能够直观显示电信号的波形,帮助分析信号传输是否异常,常用于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绝缘电阻表用于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判断设备绝缘性能,若绝缘电阻值低于标准值,说明存在漏电风险。此外,红外热像仪可通过检测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发现潜在的过热故障,在电力系统中常用于检测高压开关柜、变压器等设备的连接点发热情况。合理运用各类测试仪器,对关键参数和信号进行量化分析,能准确锁定故障元件和故障点,为维修提供可靠依据。

1.3 故障模式分析与排除

故障模式分析是基于故障现象和测试结果,系统梳理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并逐一排查的过程。首先建立故障树模型,将故障现象作为顶事件,分析引发故障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及各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对于设备无法启动的故障,可能涉及电源故障、控制电路故障、电机故障等分支。然后采用替换法、分段检测法等手段进行排除,替换法通过更换疑似故障元件来验证判断,如怀疑某电容失效,用同规格电容替换后观察设备是否恢复正常;分段检测法则将电路分割成若干段,逐段检测,缩小故障范围。在排除故障过程中,需做好记录,总结故障发生规律与处理方法,形成故障案例库,为后续诊断提供参考,同时确保排除故障后设备各项性能指标恢复正常,防止故障复发。

2 维修工作中的安全与规范

2.1 安全意识与操作规范

在电器设备维修工作中,安全意识是保障维修人员生命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维修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电气安全操作规程,在作业前确认设备已断电,并通过验电设备验证无电后方可操作,避免触电事故。穿戴符合标准的绝缘防护用具,如绝缘手套、绝缘鞋等,在高压作业环境下,还需配备绝缘垫、绝缘杆等辅助安全装备。此外,禁止在设备运行状态下进行带电操作,若必须带电作业,需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由专人监护。同时,了解各类电气设备的安全风险特性,如电容器存在剩余电荷,维修前需进行放电处理,确保作业安全。通过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与规范操作培训,使维修人员养成良好的安全作业习惯。

2.2 设备维护检修流程

规范的设备维护检修流程是保障设备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设备维护分为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日常维护包括设备清洁、润滑、紧固等工作,及时清理设备表面灰尘和油污,防止灰尘进入设备内部影响散热和电气性能;定期维护则需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依据设备使用手册和技术标准,对电气元件、机械部件进行性能检测与参数校准。检修工作遵循“先查后修” 原则,通过故障诊断确定故障点后,制定详细的维修方案,选用合适的配件和工具进行修复。维修完成后,需对设备进行试运行和性能测试,确保设备恢复正常功能,并做好维修记录,包括故障现象、处理过程、更换配件等信息,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

2.3 应急处理与预防措施

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与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电器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故障,如短路引发火灾、设备漏电等,需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人员职责。配备灭火器材、急救设备等应急物资,并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确保维修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在预防措施方面,建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同时,加强设备运行环境管理,控制温度、湿度、粉尘等环境因素,减少因环境问题导致的设备故障。此外,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老化分析,及时更换老化元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3 技能提升与经验分享

3.1 培训与技能提升计划

系统的培训与技能提升计划是维修人员适应技术发展、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内容涵盖基础理论知识更新、新型设备维修技术学习、前沿诊断方法掌握等方面。基础理论培训帮助维修人员巩固电路原理、电气控制等知识,为故障诊断提供理论支撑;针对智能电器、新能源设备等新型产品,开展专项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引入线上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制定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计划,根据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发展规划,安排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如参与复杂故障维修案例分析、新技术应用试点项目,逐步提升其综合维修能力。

3.2 经验积累与案例分析

经验积累与案例分析是维修人员提升实战能力的有效方法。维修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详细记录故障处理过程,包括故障现象、诊断思路、解决方法及遇到的困难,形成个人维修经验库。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障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故障原因、处理技巧、改进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例如,针对某复杂电气控制系统故障案例,通过分析故障排查过程中的误区和关键突破点,让维修人员学习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测试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此外,建立企业级故障案例数据库,整合不同维修人员的经验,形成知识共享平台,方便维修人员查阅参考,避免重复犯错,提高整体维修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维修电工在开展电器设备维修与维护工作中,应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安全意识的加强和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分享技术成果,可以提高维修工作效率,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强,李明."维修电工电器设备维修技术探讨."《电气技术》,2019.

[2]张磊,刘丽."维修电工安全操作规范与技术提升研究."《电器维修与保养》,2020.

[3]李伟,王芳."维修电工实践经验分享与技能培训."《现代电子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