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学设计

作者

王佳乐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 215000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核心素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维度。其中,法治意识要求学生理解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树立法治信仰;公共参与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践行社会责任。

2.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网络暴力治理:指通过法律、技术、社会规范等手段,对网络空间中侮辱、诽谤、人肉搜索等暴力行为进行规制与预防。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三政治复习课设计思路

(一)基于高考考情的复习导向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需紧扣高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与法治》模块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高考频繁结合社会热点命题,如网络治理、法治政府建设等。通过网络暴力治理案例,可系统串联科学立法、执法司法实践、公民法治意识等知识点,强化学生知识迁移与辩证思维能力。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设计

1.政治认同:认同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2.科学精神:结合具体案例,提升运用法治理论分析网络暴力治理的能力,辩证评析政府执法与舆论民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法治意识: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用法,坚持文明上网。

4.公共参与: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的实践活动,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民主立法、民主决策等,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核心目标,而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议题式教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复习课中,科学合理的议题设计更是构建高效课堂、深化学生知识理解与素养培育的基石。以下结合具体议题案例,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设计展开深入拓展分析。

1.“遏制网络暴力,用法治守护网络家园”——统领全局,培育政治认同与法治意识

总议题“遏制网络暴力,用法治守护网络家园”,将网络暴力这一社会热点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从宏观层面为整节复习课搭建起知识框架与价值导向。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暴力频发,严重影响网络生态与社会秩序,选择这一议题极具现实意义。

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看,该议题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网络暴力的危害以及法治手段在治理中的作用,能够深刻认识到我国法治体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树立法治信仰。同时,学生在思考如何运用法治守护网络家园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明确在网络空间中同样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2.“遏制网络暴力,立法正当其时”——聚焦原因,培养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意识

“遏制网络暴力,立法正当其时”这一分议题,聚焦于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探究“为什么要立法”“为什么要对网络暴力立法”?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

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学生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网络暴力的危害、现有治理手段的不足等进行理性分析,从而认识到立法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其理性思考、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

在公共参与意识培育上,学生通过探讨立法问题,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有责任和义务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他们可以模拟立法调研,提出对网络暴力立法的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3.“治理网络暴力,还需多管齐下”——强调协同,深化法治意识与政治认同

“治理网络暴力,还需多管齐下”议题,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治理不能仅依赖立法,还需要执法、司法、守法等多方面协同配合。这一议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明白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学生在分析该议题时,会深入了解不同主体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例如,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肃惩处;社会组织和公众要学法守法用法,文明上网、理性表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法治体系的运行机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巩固政治认同。

4.“舆论追求正义,不应裹挟执法”——思辨评析,提升科学精神与法治思维

“舆论追求正义,不应裹挟执法”这一议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通过对“政府执法向舆论妥协不利于法治政府建设”观点的评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法治思维。

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学生需要对舆论与执法的关系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既要看到舆论在监督执法、促进正义实现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舆论裹挟执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破坏法治程序、损害执法公正性等。这要求学生摒弃片面、主观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社会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法治思维培育上,学生通过讨论和评析,能够明确法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他们会认识到执法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应受不当舆论干扰。这种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设计的议题式学习活动,通过总议题与分议题的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复习知识,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作者简介:王佳乐,1997 年 9 月,女,江苏苏州,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