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传播视域下益阳花鼓戏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教研探索
邓勤
湖南城市学院
一、研究背景与教研价值
(一)传统益阳花鼓戏教学的现存困境 高校音乐专业中,益阳花鼓戏教学长期面临三大困境,制约教研成效:其一,教学资源碎片化,音乐本体难具象。传统教学依赖“教师示范 + 文字教材”,但益阳花鼓戏如“润腔”等核心特质,仅靠口传心授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其二,教学场景单一,地域资源联动弱。高校难常态化邀剧团进课堂,且教学多局限于教室,学生缺乏“剧场观演”“后台体验”的真实场景感知;其三,学生认知断层,学习主动性差。年轻学生成长于流行音乐语境,对花鼓戏的方言唱腔、传统剧情缺乏文化认同,学习多为“被动完成课程任务”。
(二)数字化传播的教研价值:破解教学痛点
数字化传播为花鼓戏与高校教学的融合提供三大核心支撑,精准契合教研需求:1. 资源具象化:通过声谱分析、动态演示等数字化工具,将抽象的音乐技法与节奏协同关系转化为直观内容,助力学生快速把握音乐本体特征,破解 “音乐核心特质难教难学” 问题;2. 场景延伸化:依托直播、虚拟体验等技术实现跨地域教学联动,打破原生教学资源的地域局限,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戏曲表演与音乐配合的真实场景,弥补传统教学场景单一的不足;3. 互动多元化:以短视频互动、线上打卡、创意改编等数字化形式,贴合年轻学生学习习惯,有效激发主动学习意愿,同时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与创造性。
二、数字化视域下益阳花鼓戏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框架
基于上述教研需求,笔者以“资源—方法—评价”为核心,构建益阳花鼓戏数字化教学实践框架,具体如下:
(一)课前:构建“分层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结合音乐专业课程目标,联合益阳花鼓戏剧团、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共建资源库,分三大模块适配教学场景:
1. 理论认知模块:含“地域音乐文化解读”(短视频呈现资江流域生活与润腔关联,配文字注解)、“音乐本体分析”(PPT 嵌入经典剧目音乐结构图,如《洗菜心》起腔—正腔—落腔调式转换;润腔技法声谱对比图,悲腔vs 喜腔颤音频率差异),供师生在线查阅。
2. 实践技能模块:含“技法分解教学视频”(剧团演员录制润腔呼吸训练、花梆子步节奏练习,支持反复观看)、“伴奏素材库”(经典唱段多轨伴奏音频,学生可下载跟练并上传录音获教师反馈)。
3. 场景体验模块:含“VR 剧场资源”(《五月情长》VR 全景演出视频,支持观众席、舞台侧台、乐队席视角切换,观察唱腔与伴奏互动)、“云端后台回放”(剧团排练直播剪辑片段,含演员热身、导演说戏、乐队合练)。
(二)课中:创新“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方法”
采用“数字化工具 + 传统教学”模式,分三环节教学:
1. 理论导入(20 分钟):以《中国民间音乐》“润腔”章节为例,播放益阳方言与润腔对比短视频(左声道日常对话、右声道《洗菜心》唱段,标声调对应),结合声谱软件演示方言声调转化为润腔滑音,替代纯文字讲解。
2. 技能实践(40 分钟):《声乐表演》“润腔练习”采用双屏教学—主屏放剧团演员示范视频(含慢动作),副屏显学生实时演唱声谱(麦克风连Audacity 软件),教师对比纠错;动作与节奏训练用投影仪播放“动作—节奏同步动画(配梆子点视觉标记)”,辅助练习。
3. 互动拓展(20 分钟):邀请剧团演员直播“云端进课堂”,解答“润腔方言发音”“伴奏配合”等问题;课后设线上连麦练习,学生轮流演
唱,师生共同点评,打破地域限制。
(三)课后:建立“多维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
突破传统“期末演唱考核”模式,构建三维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 40% ):依托课程平台记录学生资源学习时长(润腔教学视频等)、线上打卡次数、润腔挑战作品质量,自动生成评分,避免“一考定终身”。
2. 技能评价( 30% ):学生提交期末演唱音 / 视频,教师用Audacity 软件分析润腔音准、气息稳定性,视频分析工具标记动作—节奏配合误差,形成可视化报告,替代主观打分。
3. 文化传承评价( 30% ):鼓励学生开展花鼓戏数字化创作(如短视频科普、FL Studio流行改编、VR虚拟舞台设计),教师按“文化准确性、创意性、传播效果(短视频播放量等)”打分,评价文化转化能力。
三、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一)现存问题
1. 数字化工具使用门槛:部分老年教师对 VR、声谱软件操作不熟练,需加强教师数字化技能培训;
2. 资源更新滞后:现有资源库以经典剧目为主,缺乏“现代花鼓戏”(如反映当代生活的新编剧目)素材,需建立“校企协同资源更新机制”;
3. 学生个体差异:少数学生对数字化学习适应性较弱,需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如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简化版练习素材)。
(二)优化方向
1. 构建“教师数字化教研共同体”:联合高校音乐教师、剧团专家、数字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数字化教学研讨会”,共享教学案例与工具使用技巧;
2. 开发“益阳花鼓戏教学 APP”:整合资源库、练习打卡、评价反馈功能,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接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实现“高校—中小学”传承衔接;
3. 开展“校地协同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益阳花鼓戏“数字化传播推广”(如为剧团拍摄教学短视频),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传承服务,提升教研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数字化传播为益阳花鼓戏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从资源到方法再到评价”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我们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与教学内容的适配性”,避免“为技术而技术”,始终以“音乐本体传承”“文化认同培养”为教研核心,让益阳花鼓戏等地方戏曲非遗真正在高校教学中“活起来、传下去”,为中国民间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晓燕 . 数字化传播视域下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24):45-47.
[2] 杨丽莉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地方传统音乐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 中 国 现 代 教 育 装 备 ,2024,(23):160-162.DOI:10.13492/j.cnki.cmee.2024.23.046.
[3] 易慎 , 王熙竹 . 数字化背景下益阳“花鼓戏”创新型发展路径研究 [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4(04):56-61.DOI:10.13787/j.cnki.43-1374/z.2024.04.011.
[4] 黄慧雅 . 新媒体视域下益阳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J]. 戏剧之家 ,2021,(2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