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影视作品中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影响
张栩畅
南通理工学院 健康医学院,226600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英语影视作品早已突破语言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全球文化传播的“超级载体”。从好莱坞大片到英剧、美剧,这些作品凭借精良的制作、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尤其是青年群体——他们不仅是影视消费的主力军,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英语影视作品并非单纯的文化娱乐产品,它们更像是一面面“价值观镜子”,既映照出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认知和行为。
这些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产生冲突。例如,西方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优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注重“集体利益”;西方功利主义追求“结果导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过程正义”。因此,研究英语影视作品中价值观的传播机制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挑战,也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从英语影视作品的传播策略入手,分析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双重影响,并提出借助影视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英语影视作品中的价值观传播策略
1. 以“人性共鸣”跨越文化差异
英语影视作品常通过聚焦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如亲情、爱情、友情)和普遍价值追求(如自由、正义、勇气),构建跨文化认同的桥梁。例如:《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安迪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传递“希望”这一普世价值;《泰坦尼克号》以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展现对生命尊严和自由爱情的向往。这种“植根人性”的叙事策略,使西方价值观以隐性方式渗透到观众认知中,削弱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抵触心理。
2. 以“故事具象化”转化抽象价值
英语影视作品善于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例如:《阿甘正传》通过阿甘的“傻人有傻福”人生,具象化“奋斗”“诚信”等价值观;《当幸福来敲门》以克里斯·加德纳的逆袭故事,诠释“努力”“责任”等价值内涵。这种叙事手法使价值观传播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3. 以“符号系统”强化价值认同
英语影视作品通过符号化元素(如美国国旗、自由女神像、超级英雄形象)构建国家认同和文化象征。例如:《蜘蛛侠》系列电影中,蜘蛛侠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台词,成为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符号化表达;《复仇者联盟》通过超级英雄的集体行动,传递“团队合作”“正义必胜”等价值观念。这些符号系统不仅强化了观众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还通过文化输出塑造了全球性的价值想象共同体。
三、英语影视作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双重影响
1. 积极影响:提供价值参照与文化对话空间
英语影视作品中展现的积极价值观(如奋斗精神、责任意识、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契合点。例如:《美丽心灵》对学术诚信的坚守,呼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求;《绿皮书》对种族平等的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友善”理念相通。这些作品为观众提供了多元价值参照,激发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思考,也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共同话题。
2. 消极影响:价值观冲突与认同稀释
部分英语影视作品过度宣扬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突。例如:《华尔街之狼》对金钱至上的美化,可能削弱观众对“敬业”“友善”等价值的认同;《五十度灰》对物化女性关系的呈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和谐”理念背道而驰。此外,英语影视作品的强势传播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对本土价值观的疏离,甚至产生“文化自卑”心理。
四、借助影视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影视作品创作,构建中国价值叙事体系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中国历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素材,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例如,《觉醒年代》通过再现建党历程,传递“爱国”“进步”等价值理念。创新叙事手法:借鉴英语影视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人性共鸣”“故事具象化”等策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例如,《流浪地球》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传递“团结”“责任”等价值内涵。
2. 完善影视文化监管,优化价值传播环境
健全审查机制:加强对引进影视作品的价值观审查,抵制宣扬西方不良价值观的作品。例如,对涉及种族歧视、性别偏见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推广优秀作品:通过政策扶持和媒体宣传,扩大国产优秀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剪辑《山海情》等作品的精彩片段,吸引青年观众关注。
3. 提升观众媒介素养,增强价值辨别能力
开展影视教育:在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中的价值观表达。例如,通过对比《肖申克的救赎》与《我不是药神》,探讨中西方价值观的异同。鼓励批判性观看:培养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接受西方价值观。例如,组织观影讨论会,引导观众反思《小丑》对暴力美学的渲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 推动国际传播合作,讲好中国价值故事
加强文化交流:通过国际电影节、合拍项目等平台,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向世界。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海外发行,向全球观众传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奋斗精神。构建话语体系:用国际受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将“和谐”翻译为“harmony”,并通过影视作品展现中国社会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五、结论
英语影视作品作为全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价值观传播策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带来挑战,也提供机遇。通过加强本土影视创作、完善监管机制、提升观众素养和推动国际传播合作,我们可以借助影视文化这一“软实力”,更好地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