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管理中融入心理教育的策略与价值论述
孟雷杰
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静思校区
一、引言
课堂是小学教育教学的核心场域,课堂管理成效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更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当前,部分小学课堂管理仍停留在“维持秩序”的表层阶段,教师多依赖批评、惩罚等约束手段,对小学生正处于“情绪易波动、自我意识萌芽、安全感需求强烈” 的心理特点关注不足。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状态,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压抑情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各项工作”。在此背景下,探索课堂管理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破解当前课堂管理困境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
二、小学课堂管理与心理教育的融合路径
课堂管理融合心理教育,并非简单将心理活动“嵌入”课堂,而是将心理教育贯穿于课堂管理的全过程,通过“课前奠基、课中疏导、课后巩固”的闭环设计,实现管理行为与心理需求的融合。
课前阶段的核心是营造安全、包容的心理氛围。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规则的制定中,减少课堂管理的抵触情绪。如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怎样的课堂能让我们专注学习”,学生在讨论中会提出“别人发言时不打断”、“答错了不被批评”、“累了可以申请休息 1 分钟”等需求,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具体规则。通过“规则共创”让学生从“规则的遵守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促进学生对课堂管理的心理认同。
课上阶段是课堂管理的关键环节,将心理教育理念融入即时管理行为,在保障教学进度的同时也能兼顾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摒弃“你又走神”、“别说话了”这类否定式批评,转而用“描述问题 + 期待行为”的话术沟通——如学生上课玩文具时,可以说“老师看到你手里拿着橡皮,是不是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难?先把橡皮收起来,有不懂的地方举手问,我们一起解决”,这种表述既指出了问题,又没有否定学生,能有效减少学生的对抗心理。
课后阶段是课堂管理的延伸与巩固,通过沟通与反馈,挖掘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实现“管理 - 教育 - 成长”的闭环。对于频繁违反课堂规则的学生,教师不局限于 “批评教育”,而是以倾听者的身份开展约谈。如为上课频繁捣乱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支持计划”,深入了解背后原因,这种从“纠正行为”转向“解决根源”的方式,比单纯的批评更能实现长期有效管理。
三、小学课堂管理融入心理教育的教育价值
对学生而言,实现从“被动服从”到“主动自律”的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下,学生遵守规则多是出于对批评或惩罚的畏惧,而融合模式通过“情绪打卡”、“规则共创”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认知情绪(如“我现在很生气,需要深呼吸冷静”)、表达情绪(如“我觉得这道题太难,想休息一下”),避免了因情绪压抑引发的对抗行为。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认同。这种内在的自我认同,让规则从“外部约束”转变为“保护自己与他人学习权利的共识”,学生也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形成真正的自律意识。
对教师而言,融合模式推动其从“单向管理者”转变为“双向赋能者”,减轻了管理负担,更提升了教育胜任力与职业成就感。传统课堂管理中,教师常陷入“管纪律 $$ 学生逆反 $$ 再管纪律”的循环,大量精力被消耗在应对冲突上。而融合模式通过“课前预防”、“课后疏导”
从根源减少了问题行为。同时,融合过程也要求教师学习心理教育知识,观察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个性化支持方案,这种成长让教师从“单纯的教书者”转向“兼顾育人的教育者”。
对课堂生态而言,融合模式让课堂从“紧张约束的场所”转变为“安全包容的成长空间”,为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学生感受到“犯错被允许、表达被尊重、需求被关注”,这种“心理安全”氛围让他们更愿意举手发言、分享想法、参与小组讨论,实现了“知识传递”与“人格培养”的同步推进,契合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实践中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课堂管理融入心理教育具有显著价值,但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识别不够精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担心心理活动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坚持。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教师培训与教学整合两方面进行优化。
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可构建 “分层培训体系”。基础层培训聚焦心理测评工具与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帮助教师掌握“情绪卡片”、“微表情观察”等实用技巧;进阶层培训围绕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展开,如绘画疗法、沙盘游戏等,提升教师的心理干预能力;专家层则通过个案督导与行动研究,培养教师的心理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整合方面,教师可将心理活动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例如,语文课堂讲解“课文中人物情绪”时,可融入“情绪分享”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类似情绪;数学课堂练习后,可插入“手指操”缓解疲劳;这种“嵌入式”的整合方式,既不会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又能实现“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双赢,让心理教育真正融入课堂。
五、结论
小学课堂管理中融入心理教育,是突破传统管理困境、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通过“课前氛围奠基、课中动态疏导、课后延伸巩固”的全方位融合,不仅能减少课堂冲突、提升管理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胜任力、优化课堂的育人氛围,让课堂从“知识传递场”转变为“心理成长场”,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小学生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Z]. 2012.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4-256.
[3] 王晓春。课堂管理,从 “控制” 到 “引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5):45-47.
[4] 李红。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J]. 教育探索,2019(8):78-81.
[5]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189-201.
[6]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2023 年全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报告 [R]. 北京:教育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