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牛晓林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300380

1 引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战略意义与创新框架

大学生党员教育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关键一环。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培养一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大学生党员队伍,是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寄语青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既是对广大青年的深情呼唤,也为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响应这一时代号令,高校党组织必须主动求变,不断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本文将从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展开论述:理念与内容创新,旨在解决“教什么”和“为何教”的根本问题;方法与载体创新,着力破解“怎么教”和“在哪教”的现实难题;机制与体系创新,为教育实效提供“教得实”和“管得好”的制度保障;组织与格局创新,则致力于构建“谁来教”和“合力教”的育人网络。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一个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大学生心心相印的党员教育新生态。

2 理念与内容创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内容是育人的核心。要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推动理念与内容的创新,从过去“一刀切”的“大水漫灌”模式,转向尊重个体差异、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准滴灌”模式。

2.1 分类培养,因材施教

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需要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体系。对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重点是“固本培元”,通过系统学习党史、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筑牢信仰之基。对于预备党员,则应侧重“淬炼提升”,通过参与服务同学、社会实践等党性锻炼活动,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而对于正式党员,更要注重“示范引领”,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制度,激励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强化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

2.2 内容为王,与时俱进

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成长需求同向同行。首先,要强化理论武装,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要积极回应青年关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等重大时代命题,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开展专题研讨,用青年人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和案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最后,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融入教育,利用红色故事、革命文物等鲜活教材,激发青年党员深厚的爱国爱党情怀。

3 方法与载体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面对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已难以奏效。要创新教育方法与载体,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让党员教育真正“活”起来、“潮”起来。

3.1 融合技术,构建“智慧育人”新载体

推进党员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综合性数字化平台,整合基础理论、政策文件资源,以“视频讲解 + 文字内容”“内容学习 + 随堂测试”等多元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便捷共享。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新兴技术,例如利用VR 技术打造沉浸式“党史 VR 体验课”,开发“红色故事微剧场”等数字化产品,让党员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此外,还可以拓展线上学习渠道,依托“学习强国”APP、微信公众号、云课堂等平台,开展在线课程、直播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满足党员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3.2 创新形式,拓展“实践育人”新路径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要大力开展“行走”的实践党课,组织党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博物馆,通过实地探访和现场教学,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要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重要抓手,鼓励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大型赛会服务等,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

4 机制与体系创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

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推动机制与体系创新,就是要实现党员教育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的转变,确保教育工作长效、高质运行。

4.1 流程管控,构建“动态闭环”管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首先体现在对培养全过程的把控。根据党员所处的成长阶段、专业特点以及思想动态,推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党员成长档案”,对党员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正式党员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与考察,定期评估党员的参与度、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引导消极思想,灵活调整教育策略,形成“规划—实施—监测—反馈—优化”的动态闭环。

4.2 评价激励,建立“多元立体”考核机制

科学的评价是指挥棒。要构建一个多元立体的考核机制,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应结合组织评价、群众评议与党员自评,形成多方参与、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要涵盖理论学习、党性修养、学业表现、实践服务、群众基础等多个维度,全面衡量党员的综合素质。在评价方式上,采取量化积分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考察与动态跟踪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5 组织与格局创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联动”

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必须打破壁垒,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联动”的转变。

5.1 校内协同,凝聚“三全育人”合力

首先,要强化党委的统一领导,建立由党委牵头,学工、组织、宣传、团委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协同工作机制。其次,要促进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学生党组织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沟通协作,共同策划育人方案,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实践教学等活动。最后,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建工作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5.2 校地联动,拓展“社会大课堂”资源

高校应鼓励学生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一方面,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单位共建稳定的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党员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将其转化为优质的党员教育资源。

6 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创新,不断优化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整体效能,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牛晓林(1985.06-)女,汉族,河北衡水,硕士,中级职称(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