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工种草项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角色
扎西次仁
那曲市班戈县青龙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班戈县,852500
引言
西藏地区拥有独特且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关键。人工种草项目作为高原生态修复与治理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改善区域植被覆盖状况,更能通过优化生态环境、调节生物互动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围绕西藏人工种草项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角色展开探讨,从基础支撑、群落优化到长效保障进行系统梳理,旨在阐明该项目对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为相关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思路。
一、西藏人工种草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支撑作用
(一)修复植被生境
西藏人工种草项目通过科学选育适应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草种,系统性补充区域植被覆盖,修复受损植被生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选择本土优良草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通过规模化种植逐步恢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植被退化区域;同时,种草形成的植被层可改善地表裸露状况,减少土壤侵蚀,为植物种子自然萌发与生长提供适宜的地表环境,进而为后续其他植物种类的定居创造基础条件,逐步丰富区域植被生境的复杂性与完整性。
(二)调节微生态环境
人工种草项目通过植被的生理活动调节区域微生态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更适宜的气候与资源条件。草本植物的蒸腾作用可增加局部空气湿度,调节区域小气候,缓解高原干旱、温差大等环境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植被根系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土壤中各类生物提供更丰富的养分与水分;此外,植被冠层可遮挡强光、降低风速,形成相对温和的微环境,为小型生物提供躲避极端环境的场所,间接提升区域生物生存的适宜性。
(三)构建生态缓冲带
人工种草项目在生态敏感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之间构建生态缓冲带,减少外界干扰对核心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在高原牧区,种草形成的缓冲带可分隔放牧区域与原生生态区域,避免过度放牧对原生植被与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在交通线路、工程建设区域周边,种草缓冲带可吸附粉尘、减弱噪音,降低人类活动对周边生物的惊扰,同时阻挡外来污染物扩散至核心生态区域;缓冲带的植被还能作为生物迁移的 “廊道”,助力不同区域生物间的交流,维持生物种群的连通性。
二、西藏人工种草项目对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化作用
(一)促进植物群落多样化
人工种草项目通过合理的草种配置与种植模式,推动区域植物群落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项目并非单一草种种植,而是根据当地生态特征搭配多种互补性草本植物,如将根茎型草种与丛生型草种结合,提升植被覆盖的稳定性与层次性;种植的草本植物可通过枯枝落叶分解为土壤提供养分,为周边原生阔叶植物、灌木的生长创造条件,逐步形成 “草本 - 灌木 - 乔木” 的复合植被结构;随着植被覆盖的恢复,土壤种子库中休眠的本土植物种子可逐步萌发,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优化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结构层次。
(二)支撑动物群落稳定
人工种草形成的植被系统为动物群落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与栖息地,支撑动物群落稳定发展。草本植物的叶片、种子、根系是草食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种草项目的实施可增加食物供给量,缓解食物短缺对动物种群的限制;植被形成的密集覆盖层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提供隐蔽的栖息与繁殖场所,如地面草丛可作为啮齿类动物的洞穴掩护,植被冠层可吸引鸟类筑巢;同时,植物群落的多样化也会带动昆虫种类的增加,进而为食虫鸟类、小型食肉动物提供食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维持动物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三)助力微生物群落平衡
人工种草项目通过改善土壤环境,为微生物群落提供更丰富的生存资源,助力微生物群落平衡。草本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糖类物质可作为土壤微生物的 “碳源” 与 “氮源”,促进微生物繁殖;植被凋落物在土壤中分解过程中,会为微生物提供大量有机质,同时改变土壤pH 值、通气性等理化性质,优化微生物生存环境;微生物群落的丰富与平衡又能反过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如固氮微生物可增加土壤氮含量,分解性微生物可将有机质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形成 “植被 - 土壤 - 微生物” 的良性互动,间接支撑植物与动物群落的稳定。
三、西藏人工种草项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效保障作用
(一)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人工种草项目通过长期稳定的植被覆盖,巩固前期生态修复成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持续保障。高原生态系统修复后若缺乏后续维护,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再次退化,而人工种草形成的植被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长期维持地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复发;种草区域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可逐步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减少对人工干预的依赖,长期维持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避免生物多样性因生态环境反复退化而受损。
(二)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人工种草项目通过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韧性,增强生物多样性应对外界风险的能力。种草形成的多样化植被结构可降低单一物种受极端环境影响的程度,即便部分植物受损,其他物种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植被系统的稳定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应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生态系统韧性的提升可降低生物种群因环境突变而衰退的风险,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稳定。
(三)推动保护与利用协同
人工种草项目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当地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支撑,形成 “保护 - 利用 - 再保护” 的良性循环。种草区域产出的牧草可满足当地畜牧业发展需求,减少传统放牧对原生草原生态系统的过度依赖,避免过度放牧导致的植被退化与生物栖息地破坏;通过合理规划种草区域与利用强度,可在保障生物栖息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提升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这种 “保护与利用协同” 的模式可长期维持生态保护的动力,避免因单纯保护导致的发展矛盾,间接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持续性。
结束语
西藏人工种草项目通过修复生境、优化群落、保障长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扮演着基础支撑者、结构优化者与长效保障者的多重角色,不仅改善了高原生态环境,更从根本上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本文从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项目的核心作用,阐明了其对高原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随着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种草技术与管理模式,更好发挥人工种草项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助力西藏高原构建更稳定、更丰富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曲广鹏 , 魏巍 , 白玛嘎翁 , 刘云飞 , 陈少锋 , 土登群配 .西藏人工种草成本投入与效益分析 [J]. 西藏农业科技 , 2018, (03):9-11.
[2] 宛霞 , 查日 . 人工种草,前景广阔的草原生态工程 [N]. 中国气象报 , 2017-08-28 (003).
[3] 辛盛鹏 , 加央旦培 . 西藏河谷地带人工种草发展与对策 [J].中国畜牧业 , 2012, (06): 32-35.